袁隆平号称“现代神农”,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震惊了整个世界。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在他成功的背后,也曾遇到过不少挫折,他是如何化解困难的?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安阳农校做教师,在此期间,他对水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在任教期间专门研究新型水稻的育种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袁隆平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水稻虽是自花授粉植物,却依然有着杂交的优势,与理论上的“水稻是自花授粉,杂交无优势”的植物定论相悖。
袁隆平秉承着自己的想法,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杂交水稻的课题上,终于在1973年左右,研制出了“杂交水稻”,使水稻亩产量大幅度增加,并获得了同行业领域专家们的肯定与支持。
杂交水稻研制培育成功后,开始向全国大量推行,根据每年杂交水稻的亩产量报告来看,其品种的优良性质非常稳定,几乎可以被确定为全国通用水稻种。正当袁隆平对于自己的杂交水稻非常满意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
1989年,我国华北地区迎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寒流,这场寒流也让当地的气候出现了持续低温的现象。即使当时正处在夏天,可气温依然如春秋一般,严重影响了杂交水稻的生长。杂交水稻培育组在检测水稻生长情况时,发现稻苗中有一大部分出现了“返祖”现象,也就是说,低温天气让稻苗重新恢复到原始稻苗的特性,让原来高产的特性再次变成了低产。
华北地区水稻返祖现象的发生,让同领域专家开始对杂交水稻有了质疑,与此同时,袁隆平以及其研究团队也都疑惑不解,想要找到水稻返祖现象的症结所在。经过袁隆平的努力排查与对比,他总结出了水稻生长时受温度影响的规律。
原来水稻这种植物非常“娇贵”,不仅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与光照,其生长环境的温度也不能太高或太低。据研究表明,水稻在开花时,温度太高会影响花粉的成熟、花药的开裂、以及花粉管的伸长,由此就会造成水稻的授粉困难。当水稻生长环境温度过低时,稻苗的发育就开始变得迟缓,严重影响生长速率,导致大幅度减产。
面对着杂交水稻受低温影响而减产的事实,袁隆平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顶着压力开始了再一次的研究,因为他知道,想要让杂交水稻真正的成为“超级水稻”,就必须把所有不利因素剔除掉。
在研究过程中,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返祖的临界温度是23.5摄氏度,换句话说,只要温度低于23.5摄氏度,杂交水稻就有很大可能性出现返祖的低产现象。
为了克服这一现象的发生,袁隆平果断采取措施,决定通过一个绝招,让水稻的“返祖因子”彻底“消失”。他先是将杂交水稻放置在温棚中进行培育,并将内部温度严格控制在23.5摄氏度左右。
直到培育水稻生长结实后,袁隆平再次将所有种子种下继续培植,在二代稻苗继续成熟结实时,遴选出未发生返祖现象的稻种再次培育。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选出最后极耐低温的水稻品种。据袁隆平介绍,通过该方法选育耐低温水稻的种子,发生返祖现象的状况,会被控制在1%左右,也就是几十年也许能碰到一次,基本杜绝了日后水稻因低温而减产的现象。
袁隆平用自己的智慧与钻研精神,再次捍卫了杂交水稻的神话,同时也让农民们再不用担心“靠天吃饭”了,他在农业领域的伟大功绩,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