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燕赵文明繁荣兴盛,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具有代表性的传奇。河北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古老的燕赵文化造就了河北人忠厚豪爽、朴实安分的性格,也赋予了河北人吃苦耐劳、专注敬业的工匠精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量的老手艺传承已久,源远流长,高超的技艺蕴藏了民间手艺人的聪明与智慧,它们曾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当代河北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今,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们正在悄悄远去,直至消失。
弹棉花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形象地道出了弹棉花的手艺特点。过去在河北一带,适逢人家结婚嫁女,都要用新棉花弹成棉絮,给一对新人做几床暖和的被褥;家中的旧褥、旧被子用久了,老棉花一经弹制,也开始变得柔软如新。弹棉花是过去河北人家离不开的手艺活儿。
弹棉花工匠的手艺都是祖传,师傅带徒弟或父传子。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成了他们生存的工具。弹棉是将去籽的棉花用专门的弦弓来弹制,木棰频击。工匠手法纯熟,不消片刻,板上的棉花就会变得蓬松轻软。中间的这个过程,仿佛是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表演。听一阵阵弦响,看片片棉絮纷飞,在不知不觉中,一堆散乱的棉花就神奇地压成了做被子的材料。此技元代的王祯在《农书·农器·纩絮门》有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平时匠人们走街串巷,露天作业,非常辛苦。这辛苦却也意义非凡,在寒冷的冬天,不知能给多少人家送去温暖。
20世纪90年代,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弹花机,效率大增,基本实现了弹棉的规模化生产,手工弹棉技艺日渐衰败,弯弓、磨盘、弹花锤等工具被封存,还有那一声声弹棉花的弓弦音,也被遗忘在了岁月深处。
磨剪子抢菜刀
有一首刘欢唱过的老歌,叫《磨刀老头》,曾经风靡大街小巷。那时候,也是“磨剪子抢菜刀”这门手艺红火的年代。
试想一下,谁家的剪子菜刀没有钝过?锋利的剪刀是女人裁衣的利器,快刀是男人们剁肉的好工具。每次窗外响起了“磨剪子抢菜刀”的悠长吆喝,母亲便会收拾出菜刀剪子,让我跑出去寻找磨刀师傅。
磨剪子抢菜刀是个细活儿。先说剪刀,不会磨的越磨越钝。剪刀口是两个斜面,小斜面薄而小,决定着锋利与否,磨时要按照固定的角度,保证剪刀交叉时能形成一个锋利的剪刃。过去的菜刀多用手工打制,用得久了,表面上坑坑洼洼,刃口崩缺不平,经磨刀师傅细细研磨后,刃部光滑,锋利好用。
传说磨刀这门手艺源自过去的打磨铜镜,因“磨”容易产生“磨刀霍霍”的联想,避嫌改用“抢”字。这些走街串巷的磨刀师傅,车挂长凳,面容和蔼,斜挎的包里装着油石、斧子、钳子等工具,磨刀的间隙还不忘抬头吆喝几声,那音调被特意拉长,抑扬顿挫。而现在,他们越来越少见了,那一声响亮的吆喝,慢慢地消失在岁月的更迭里。
剃头
有一句大俗话,叫“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它的出处来自于“剃头”这门手艺。
过去农村的集市,总能看见这样的老人,瘦瘦弱弱,两鬓斑白,肩上扛着一副挑担,颤巍巍地走在去往集市的路上,担子一头儿是生着炭火的小炉,另一头儿是坐具,无论走到哪里,把挑担一放,吆喝几声,就能开张做生意。人们在这里剃头刮脸,享受着全套的服务,也不过花几角钱。
据传,剃头的行业来自清兵入关以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后来这个行当慢慢兴旺起来。在河北城乡,最初的剃头匠叫“待招”,非官员不能担任,后来演化成了一种师传的手艺。可别小看了剃头匠手中的这把剃刀,它只有巴掌长短,宽寸余,却锋利无比,操作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没有十数年的功底很容易伤到人。好的剃头师傅,手法讲究“快”“准”“稳”,毛巾热敷,用刀利索,几个来回,粗硬的胡茬一扫而光。当今河北一地从事剃头的师傅已经寥寥无几,用剃刀剃头的手艺也面临着断代失传。
修风箱
旧日河北的农村,风箱属于一宝。“民以食为天”,青壮劳力吃饱肚皮方能劳作,一日三餐地煮肉熬米,微火细炖,自然少不了风箱助阵。逢午饭时分,家家锅灶边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随即小米、绿豆入锅,米粥的香味便四散开来,刺激着放学回来的孩子们的嗅觉。
走街串巷修风箱的多是老人,肤色黝黑,手抓风箱杆,肩扛装鸡毛等工具的大袋,进村大声吆喝:“箍风掀哩,箍风掀哩……”他们习惯把风箱说成“风掀”。女人们闻声伸头望去,只见修风箱的老人在十字街的树荫下一坐,不多时破旧的风箱们便堆积在一起。或拆或擦,或箍鸡毛,或换内板……一架架损坏漏气的风箱顷刻恢复了原状。
风箱是华北平原上的古老之物,又称橐龠,传说战国时期就已经存世。南宋时发明了拉杆活塞式风箱,明代《天工开物》亦绘有多种风箱的图形。古代风箱大者做冶铁工具,小者为炊具,选材以泡桐、椿树为佳,部件分上下盖、上下梁、风道、毛头板、拉杆、前后呼嗒等,箱体榫卯相接,水胶粘合,做工精细,是过去家家厨房必备的工具。现在家庭天然气、电磁炉使用普遍,曾经袅袅升起的炊烟、穿行在巷子里修风箱的老人,已经成为昨日的记忆。
打铁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们的真实写照。过去的村庄,一般都有一到两家铁匠铺,铁匠师傅们把这些祖传下来的打铁手艺,使唤得心应手、出神入化。
如果你到了打铁的现场,一定会被那热火朝天的场景所感染:四溅的火星、挥舞的铁锤,无论是锨、耙、镰、犁、铲等生产用具,还是刀、斧、剪等生活工具,铁匠们只需要用一台铁砧、几杆锤头、两把夹剪,再加上炉火升腾,风箱鼓起,坚硬的铁块被渐渐烧红变软,大锤、小锤的几番捶打,农家所需的铁器用具就被打造出来了。
打铁是一门辛苦的手艺活儿,过去讲“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锻打的铁器要在炉火中烧红,移到铁砧上,师傅是主锤,徒弟管锻打,小锤指引敲击点,大锤用力挥动,打铁需要师徒之间配合密切,更要有心灵上的默契。除了技巧,还需要体力的支撑。打铁的流程工序分为选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等十几道,每道都要精心准备,不能偷工减料。而今,工业集团化生产、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让传统的铁匠活儿失去了市场,渐渐地让这门技艺走上了消亡之路,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爆米花
说起咱河北的老手艺,最让孩子们喜欢的应该算爆米花了。
那时的孩子们,管爆米花用的铁炉叫“黑地雷”,把爆米花发出的声响叫“开炮”。每当“炮”声一响,白烟四处弥漫,爆米花的老人手持铁炉,站立在白气中央,仿佛神仙驾临。这时孩子们欢呼着拥上前来,张开口袋,倒入爆好的玉米花,再拾上几粒放进嘴里,顿时满口都是香甜的爆米花味儿。
据传,我国在南宋时期就有了爆米花,当时大诗人范成大写有:“捻粉团欒意,熬稃腷膊声”的诗句。他还怕别人不懂其意,接着解释:“炒糯谷以卜,谷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可见,当时南方爆米花用的是糯米,而河北自古爆米花习惯用玉米粒。
用玉米粒爆的米花白中透黄,吃起来香脆可口。大米爆的则为纯白色,口感糯软。小时候放学归来,看街角的老人爆米花也是一种享受。一缸玉米倒进炉膛,加上糖料,炉子在火苗上转啊转,玉米在炉中欢快地发出刷刷的声音,老人还时不时看看手柄上的压力表,冷不丁听见“砰”的一声巨响,在一阵敲敲打打中,一袋爆米花已经做好。
而今,像这样的爆米花已经不再是孩子们钟爱的零食了,爆米花的声响却仿佛依然回荡在耳边,浸染着时光的味道。
锔盆锔碗
“锔盆,锔碗,锔大缸啊!”一声悠长的吆喝,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曾经的年代。
那个年代,是一个崇尚简朴、崇尚节约的年代,家里使用的饭碗不小心打坏了,不舍得扔掉,等着走街串巷的锔碗匠来修好继续使用。
锔碗过去是一门受人尊敬的老手艺。“锔”是用一种专用的钉(外观弯曲,俗称锔子),把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这门手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锔匠的手艺分细、粗两种,细活儿俗称“锔活儿秀”,过去八旗子弟家藏的瓷器紫砂一旦失手打裂,锔匠师傅便派上了用场。技艺高超的师傅利用裂纹破损的走向,因势利导,既完成了修补,还能在裂痕上锔出一枝枯梅或其他精美的图案。经过打磨处理,损坏的瓷器还能身价倍增。粗活儿是指民间普通的锔碗、锔盆和锔大缸等,拿锔碗为例,把打碎的碗片并拢,用线仔细绑定,上弓打眼儿。眼儿是斜的,不能打透,把铜质锔钉用小锤细细地敲入,最后在裂缝上涂特制的灰膏,整个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索。贵重的陈列瓷器如梅瓶、将军罐等也能轻松修复。锔碗匠打眼儿所用的钻头,都是用金刚石制作的,故民间有俗语:“没有金刚钻儿,不揽瓷器活儿。”现在,锔碗锔盆这门手艺已经很难看到了。
编荆筐
曾经的乡村,手工编织是农家一年主要的收入来源。河北是全国各省份中唯一集山地、平原、草原、高原、海岸、湖泊等多种地貌于一体的省份,物产丰富。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北的山地与滹沱河畔,生长着大量的荆条、红柳、蒲草等植物,给当地人们编织器物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
这些用荆条编织的筐、篓、篮等器物,使用方便,结实耐用,是过去家家户户常备的器具。荆是野生的植物,俗称荆条,属于北方落叶灌木,枝干高约一米或数米,丛生,枝条柔软,自古就是编织器物的好材料。
待到荆条成材,巧手的匠人把它们砍下,经过手工编织,就成了家庭实用的工具。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荆筐,除了生活起居可以使用,还能拿着它下地劳动,是人们离不开的好帮手。河北的荆编和南方的竹器一样,都属于就地取材,是手工制作的精品。
现在偏远的山区,在一些地方还能看见这些编织荆筐的艺人。他们在集市上出售自己编成的筐、篓等物品,实用美观,仿佛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可是现在想学荆编手艺的传承人已经非常难寻,这门手艺已经呈现出断代的趋势。
做虎头鞋
虎头鞋是河北民间的传统手艺,有的地方还叫它猫头鞋。
虎是传说中的兽中之王,民间有避邪、保平安之意。孩子小时候、特别是周岁时给孩子穿虎头鞋,这是河北由来已久的传统。老人们说这样可以为孩子壮胆,同时,也祝愿孩子能像个小老虎一样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过去,一双好看的虎头鞋大多出自上一辈老人之手,一针一线,密密缝制,满是亲情。做鞋的步骤分为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掩鞋口等,袼褙是用碎布加衬裱成的,按照鞋样细心地剪下,外缝嫩黄色的布料,鞋面上的虎脸制作最为繁琐,虎眼、虎眉、虎嘴、虎须要采用刺绣的工艺,或细针勾勒,或粗线镶边,做出来的虎头眉目清晰、大眼圆睁、憨态可掬。一双双巧手缝制的虎头鞋,寄托着老人们对儿孙的慈爱。当今,年轻的父母们都热衷在超市、网上或品牌店为孩子选鞋,不经意间,却忽视了中国民间千百年流传下来穿虎头鞋的习俗。
织土布
早期的布匹店铺,有“洋布”和“土布”之分,洋布外表鲜艳,手感细致,是“舶来品”;“土布”外表灰暗,手感粗糙,是民间自织的布品,也叫老粗布。
曾经,华北平原是我国棉花的重要产区,这里采棉、纺线、染色、织布、缝衣一直是固有的传统和手艺。早些时候,只要你一走进农家,就能看见纺车前女人们劳作的身影。
织就一块土布,绝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它的主要工序分为弹棉花、纺线、浆染、印线、经线、织布、缩水、裁剪等十几道。手艺精巧的女人把二十几种本色线细心设计,变化出了几百种布匹图案,它们色调淡雅,表现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织土布是非常辛苦的手工活儿,过去家里的主妇除了白天干杂活儿,晚上还要熬夜纺线织布,补贴家用。每到太阳一落山,月上柳梢头,一阵阵悦耳的机杼声就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中国织布的祖师是黄道婆,南宋时期,她革新了纺织技术,发明了轧花机与三锭脚踏纱车,并开始使用“错纱配色”这一先进纺织技术,让鲜艳靓丽的衣服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河北的赞皇,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织布手艺,那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村土布。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新一代的匠人大胆革新,师承技艺,合作化经营,让古老的织布手艺得到了延续。织布技艺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聪明与智慧,希望这门古老的手艺能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结语
在世人眼里,民间的传统手艺人,往往代表着缓慢、少量、劳作、辛苦、傲慢,其实他们专注地做好手中每一件事情,往往需要费尽一生的心血。在这份维系与坚持的背后,隐含着内心倾情于技艺、专注于完美的追求。也正是有这一份执着,才能推动着自己的信念与意志一路向前,为我们保留下了最珍贵、最引以为傲的精神力量。
(徐东坡/文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9年5月20日第14、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