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的防治之全蚀病,防治方法全在这里了!好好看看吧
2024-7-7 4:11:16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那么这个时期的小麦生长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苗期的病害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防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苗期病害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立枯病、黑脚病,主要危害小麦、玉米、大麦、水稻、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全蚀病是小麦上一个重要病害,危害性大,发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轻病田一般减产1~2成,重病田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收。小麦灌浆期,也是小麦全蚀病田间症状最明显时期,因此搞好麦田全蚀病普查,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根据发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一、症状表现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响,田间症状显现期不一。轻病地块在小麦灌浆期,病株始显零星成簇早枯白穗,远看与绿色健株形成明显对照;重病地块在拔节期即出现若干矮化发病中心,麦田生长高低不平,中心病株矮、黄、稀疏,极易识别。
1. 分蘖期
小麦分蘖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变灰黑色。
小麦全蚀病分蘖期症状
2. 拔节期
病株返青迟缓,分蘖少,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拔出麦苗,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色,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小麦全蚀病拔节期症状
3. 抽穗灌浆期
灌浆至抽穗期发病症状比较明显,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死白穗,遇雨病穗因常生霉而呈污褐色。茎基部叶鞘内表皮上长满紧密交织的黑色菌丝,呈黑膏药状
小麦全蚀病抽穗灌浆期症状
二、影响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流行受诸多因素影响,这主要与其品种、前种作物、肥料类型、播种时间、栽培方式等有关。其中土壤低肥力、早播、越冬期气温偏高、开春后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1. 气候因素
冬前雨水大,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小麦全蚀病病菌在3~35℃范围内均能活动,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16℃,冬季温度较低且严寒时间长的年份病轻,晚秋或早春多雨的年份病重,否则偏轻。
2. 品种因素
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还没有高抗小麦全蚀病的品种,因此农户们种植的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
3. 栽培因素
耕作措施主要体现在发病地块秸秆未经处理直接还田,还有就是小麦玉米连作连种等,这些措施都会让土壤中的全蚀病菌源不断地进行累计。土壤中的病菌还会因为耕种翻土以及浇水等措施而向四周进行扩散,使全蚀病在一定时期内不断加重,给农业种植不断造成伤害。
4. 营养因素
土壤瘠薄,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加重。
5. 土壤因素
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病害较轻。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土壤的酸碱度也会对全蚀病的发病情况造成影响。土壤偏碱性全蚀病的发病情况更加严重,土壤偏中性或者酸性,全蚀病的发病情况相对较低一些。
三、发病时间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消长分为4个阶段:冬前期、越冬期、盛发期和高峰期。冬前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越冬期为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田间病株率和病情发展缓慢,病株率在10%左右;盛发期为2月下旬至4月中旬,病株率急剧上升,一般田块病株率在20%以上;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一般田块病株率在30%以上,在5月中旬出现枯白穗。
四、传播途径
1. 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距地面15厘米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株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 粪肥传病:病菌能随茎秆、麦秸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会把病菌带入田中,造成病害蔓延。粪肥的传病力度与土壤相比较弱,但在有施用农家肥的新病区,其传播病害的现象就很明显。
3. 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五、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1) 选用无病种子播种,防治该病传入;病地小麦不做种,麦糠不沤粪,严防病菌扩散;深耕可减轻全蚀病的发病程度;适时晚播,推迟发病期。
2) 减少菌源:新病区零星发病地块,要机割小麦,留茬16cm以上单收单打。病区麦粒不作种,麦糠不沤粪,严防病菌扩散。
3) 定期轮作倒茬:在重病区轮作倒茬是减轻全蚀病为害的有效措施,零星病区轮作可减缓病害扩展蔓延。实行1~2年与大豆、蔬菜、甘薯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
4) 平衡施肥:增施有机底肥,提高土万壤有机质含量,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10万千克左右。无机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2. 化学防治
拌种是防治小麦全蚀病的主要措施,其次是在返青期喷雾防治。
1) 拌种:一般地块用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60毫升、或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40毫升+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毫升、或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毫升兑水150毫升,拌10公斤麦种,晾干后播种。对重发地块,在麦播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亩3千克,加细土20千克,翻耕后均匀撒施再混土,进行土壤处理。
2) 返青期防治:在拌种的基础上,在返青拔节期进行药剂防治,可以用下列药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克/亩;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30毫升/亩;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160克/亩+20%腈菌唑乳油45~55毫升/亩40%氟硅唑乳油20~30毫升/亩;12.5%硅噻菌铵悬浮剂20~30毫升/亩;2.5%咯菌腈悬浮剂20~40毫升/亩,对水45千克,均匀喷雾。
3) 药剂灌根:小麦播种一个月左右,秋苗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去掉喷雾器喷头,顺垄灌根,使药液渗入根部,每亩用药液75公斤;返青至起身期,小麦春苗药液灌根,用药和喷灌方法同秋苗,但注意灌根前后几天不要浇水。
该用户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