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闹,家长要不要抱?
2024-7-4 13:43:51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为什么娃一哭,我们就想抱?
宝宝哭的时候,不管选择抱还是不抱,第一念头几乎都是「抱」。
哭喊是一种原始的求生信号。所有人类在听到哭声的时候,都会心跳加速、身体随之分泌应激的荷尔蒙,本能地想做点什么,让哭声停止。
所以说,宝宝一哭家长就头大、纠结,是有原因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宝宝要是一天哭上好几次,妈妈会有种特别心累的感觉,其实是身体频繁切换到应激的状态的缘故。
因为这些生理反应,我们一听到宝宝的哭闹,就本能地想通过最快的方式让哭声停止。
于是,就有了「一哭就想抱」反应。
老人呢,因为身体没有我们好,听到哭声「血压变高心里发慌」,就更容易这样做。
宝宝哭了,到底能不能抱?
能,但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
拥抱会产生大面积的肢体接触,非常减压,会让宝宝快速的感到安全。
大家都知道1岁以前哭基本是孩子唯一的沟通和表达方式。当他们不舒服、饿了、累了都会哭,如果父母能及时走到孩子床边抱起他们,孩子会获得很大的心理满足感,觉得「爸妈在,我很安全」。这样的及时回应非常有助于婴儿的心理健康。
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抱,并不能让宝宝不哭。
比方说孩子尿湿了,哭了,抱他会让他哭的没那么厉害了,但并不会让他马上停止哭泣。
他会继续哭,因为尿布还是很湿难受。
不过放心,这时候的哭跟心理安全就没关系了,只是因为身体不适,不需要太在意,要你尽快给他换尿布,身体上的不适逐渐消失了,孩子就会不哭了。
这种「一哭就抱」,会惯坏孩子
大量的安慰虽然可能会让宝宝暂时不哭,但这并不是宝宝真正需要的(宝宝需要的或许只是家长过来帮他们换下纸尿裤)。
过度地抱哄会分散宝宝注意力,让宝宝没有机会去感觉自己哪里不舒服,也失去了练习调整呼吸、慢慢平静下来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利于宝宝感知觉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最后,就真的成为了不哄不抱就哭闹的宝宝,容易依赖大人来解决一切负面情绪,等再长大一点儿,抱哄会升级为物质哄,被惯坏的行为就会出现,比如满地打滚、摔东西。
哭了不抱,真的会哭坏宝宝?
睡眠训练切忌一哭就抱。因为当孩子夜里醒了哭,他需要的就不是爸妈去抱他,而是有个人帮他翻个身,恢复到容易入睡的姿势,在他醒着的时候离开,再不时过来看看确保孩子的安全。
他可能会哭一会,但那是他表达情绪的方式,只要不是饿了、病了,并不会造成心理问题。你可以把哭声免疫法理解成,给孩子打疫苗,疼一下,但总体利大于弊。但有些人会片面解读成拿针扎孩子,就妖魔化了。
哭声免疫法和亲密养育法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亲密养育发法强调在最初的一年里,孩子需要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母婴关系;
哭声免疫法补充说,是以儿童的整体为中心,而非以儿童的哭声为中心。
两者并不矛盾。
宝宝哭了,可以抱,但要注意查找宝宝哭闹真正的原因;
宝宝哭了,也可以不用抱,用其他的安抚方式来安慰,同样也要查找宝宝哭闹的真正原因。
宝宝不是机器,是个性化的个体,没有完全能复制和适用的经验。没有更好的方法,只有更适合你家娃的方法。
该用户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