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平江路东有一条东西方向的“中张家巷”,虽然不在闹市,但这条巷子的文化底蕴很厚,因为此巷中有两家赫赫有名的博物馆。一家是“昆曲博物馆”,另一家是“评弹博物馆”。我最喜欢昆曲、评弹、所以常去欣赏。但我对“中张家巷”的巷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张家巷前面要加个“中”字?读起来也觉得拗口。“中”的意义一般有两个,其一,表示大小适中,不大不小。介于大小之间。其二,表示方位,比如“东、西、南、北、中”。在此处显然不是表示大小。苏州没有“大张家巷”也没有“小张家巷”。那么,表示方位,在东园的北面确有一条巷叫“北张家巷”,可是经搜索,苏州没有叫“南张家巷”的。所以我不知道苏州是否有过“南张家巷”,只得请教各位对苏州历史掌故了解的高人,或者苏州电视台原节目主持人“万老板、冬老板”给我答疑解惑。
市民政局便民服务员
网友,您好:根据地名调查档案,因何叫中张家巷并不是很明确。以下文字摘自《苏州街巷文化》(可供参考):中张家巷:位于平江路南段东侧,西起平江路,东至仓街。巷南原有小浜,跨浜有桥,名张家桥。巷名与此有关。民国《吴县志》作“南张家巷,今俗呼中张家巷”。原来,仓街有两条张家巷,北端有北张家巷。此巷在仓街之南端,故名“南张家巷”。然亦在仓街之中,后称“中张家巷”。感谢您对我市地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此复(附件:当时的地名资料可供您参考)
《平江区志》说,中张家巷西起平江路,东至仓街。民国《吴县志》载:“南张家巷,康熙《志》:朱张巷北,今俗呼中张家巷。”巷南侧原有浜,有桥名张家桥,仓街有两条张家巷,此巷在仓街之中,故名中张家巷。
本人觉得,“仓街有两条张家巷,此巷在仓街之中,故名中张家巷”的说法不正确。因为仓街很长,中张家巷南北两侧街巷也都算仓街之中的街巷,如果上述说法成立,那中张家巷南北两侧的街巷也都应该带个“中”字了。真正的原因应该是,中张家巷南有朱张巷(半条张家巷,今作邾长巷),北有北张家巷,所以被称为“中张家巷”。
电台的所谓万老板、冬老板也是读读稿子,没有什么文化底蕴,所有的文字都是后面编辑撰写的,
感谢“szsxp35”网友在我昨天20:55发帖之后的21:59就给了我满意的答复。而且引经据典,因为《平江区志》只提到中张家巷的起乞点,没提“中”字的由来,又再举出民国《吴县志》还指出吴县志中不妥之处,提出您的看法。我觉得您的看法很有道理。在此表示感谢!不过,后来我根据你提供的《吴县志》说的“仓街有两条张家巷,此巷在仓街之中,故名中张家巷”,我丈量了一下,中张家巷到仓街的南北两端都是300多米,正好居中。所以我斗胆猜测,“此巷在仓街之中”的“之中”二字是“居中”而非“之内”,所以其他在仓街南北两头之内的街巷都没必要加“中”字,只有这条中张家巷为了区别“北张家巷”而在张家巷前加了一个“中”字,叫“中张家巷”。您看对吗?
您说“中张家巷到仓街的南北两端都是300多米,正好居中”,这个说法值得商榷。照您这么说,仓街的长度就只有六七百米了,实际上仓街的长度要1000多米。《平江区志》记载如下:仓街南自干将路东段狮子口起,北至娄门横街。《宋平江城坊考》载:“东营街。今仓街。案:宋代吴中军制,以雄节为南营,全捷为北营,则中营为威果可知。考《平江图》,威果二十八营在今仓街中。吴郡、姑苏二《志》载威果二十八指挥在万寿寺北,正与此相近,故校改‘东营街’为‘中营街’。”《吴门表隐》载,原东仓街直北,有仓桥古阁,为“宋时古茶亭,址傍有七佛石幢,已失。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五十二年重建。张凤翼勒石”。全长1286米,路宽4~5米……
“szsxp35”你好!我是从腾讯地图上测量仓街从相门到白塔东路这一段,这一段南北两端离中张家巷都是300多米,看了仁兄提供的资料,仓街北端应该到娄门处的东北街。那一段地图上注明是“北仓街”但事实也是仓街的一部分,所以仓街应该如您所说有1000多米。中张家巷位于仓街“居中”的看法是欠妥的。民政局便民服务员提供的资料也没说清楚“中张家巷”名称中的“中”字的由来,不过从您提供的资料和民政局提供的资料是一致的。我反复拜读了这些资料,感觉资料中言明:原来仓街有两条张家巷,北端的称“北张家巷”,此巷(中张家巷)在仓街之南端,故名“南张家巷”。然亦在仓街之中,后称“中张家巷”。最后一句是你感到困惑我也感到不爽。北张家巷也在仓街之中,为啥不把北改为“中”而把南改为“中”?你说,巷南有朱张巷,但我觉得朱张巷不是“南张家巷”,所以恕我不敢苟同。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好了,历史和民意都早已习惯称这条巷为“中张家巷”,我们两人也为此研究费心值得了,我在和您交流之中得益匪浅!在此再一次表示感谢!同时我也感谢民政局便民服务员的关注和答复。今天是处暑,祝大家秋安!
2018-8-21 20: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