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你这个小学生真是弱爆了!”小学生才不弱

2024-6-17 1:02:26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6岁是个分水岭,6岁之前你可能还可以用小把戏哄哄孩子,而6岁之后,这一招就一点都不灵了。
发现身边的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所以,6岁之后的孩子,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使用说明书,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打开,是需要技巧的。
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中,把0-6岁称为孩子的第一发展阶段,6-12岁为第二发展阶段。
从第一到第二阶段,孩子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而且变了很多!
总的来说,对比第一阶段(0-6岁),第二阶段(6-12岁)的孩子可以说是缩小版的“***”。
其中,最明显的是,孩子的推理分析能力在不断的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说6岁以后的孩子不好糊弄了,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从吸收性心智过渡到了推理性心智(developing the reasoning mind),开始具备和***一样的逻辑推理思维。
吸收性心智是关注信息的积累,所以第一阶段(0-6岁)的孩子常常问的是标签类的问题“这是什么”(”what is...“ ),给孩子什么信息,他们就接受什么信息(input is output)。
而推理性心智不再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更想要知道信息背后的原因。
这个阶段(6-12岁)孩子更关注的是功能式问题“为什么”“如何”(why is... / how did.../ what if...)。
总之,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变得更有思想有深度了,如果你还用“小学生”形容别人弱爆了的,其实你很不懂小学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培养呢?
一起来看看5个基本的原则。
01
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到了第二阶段家长可以松口气了,终于不用死撑无所不知的人设,每天绞尽脑汁回答娃的十万个为什么了,终于可以在娃面前坦白自己某些方面的无知——“其实我也不知道呢”。
如果说和第一阶段(0-6岁)的孩子相处的方式叫做“帮助我让我能够自己来(help me do it myself)”,那么第二阶段(6-12岁)的相处方式是“帮助我让我能够自己思考(help me think for myself)”。
你不再需要对孩子有问必答,你更多的工作是引导他思考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最好是加上:“不过我们可以找找答案......”
即使家长有现成的答案,也要忍住,引导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比直接告诉他要更能帮助到他成长,这是在给娃不断使用他的推理性心智、想象力以及抽象能力的机会。
02
给孩子策划执行的机会
英国王室的小王子george 和妹妹charlotte就读的托马斯学校(thomass school)就非常注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动手策划的能力,比如在开设的小学阶段的课程中,就有户外教学课,类似于野外探险 ,比如春天来临的时候,大家会去野外观察燕子,听老师讲“跟小燕子去踏青”的故事,此外,每年都要带5-6年级的学生前去阿尔卑斯山脉的滑雪场滑,了解真正的雪及如何滑雪等等。
在这个阶段(6-12岁),孩子的体格也在迅速的发展,动作越来越协调,为各种体能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身体素质,所以除了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外(翻书,上网),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孩子外出实地考察。
03
教孩子与别人相处、建立友谊
比起第一阶段(0-6岁)时的以自我为中心,第二阶段(6-12岁)的孩子渴望和小伙伴待在一起,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怎么样和小伙伴相处,不小心就打翻了友谊的小船,在小圈子里感到无所适从。
我们可以跟孩子聊聊我们对友谊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经历——当和小伙伴看法不同,或者感觉到孤单的时候,自己是怎么处理的。
04
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有时候,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因此做选择也是一种能力,也需要练习。
我们培养孩子,肯定是希望他们长大后在没有人能帮他拿主意的时候,仍然可以作出明智的选择,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娃从小拥有选择的自由。
这当然不是孩子高兴就好随心所欲,而是有边界的自由,是随着孩子做选择的能力提高而不断放开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其实包含了选择、尝试和试错的权利。
从一两岁给孩子一些决定自己生活细节的自由,比如,今天穿蓝色还是黄色的t恤呢?到两三岁岁给孩子选择游戏(工作)项目的自由,再到六七岁给孩子选择兴趣、安排学习的自由,比如,在某个时间段是想看历史故事还是动手做个模型。
这样到了孩子成年,他更有可能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作出正确的选择。
05
帮助孩子建立道德感
让他看到更多可以崇拜的英雄
小孩子的道德观的建立是通过观察以及思考判断形成的,而不仅仅是通过大人的说教。
一方面,我们尽可能让孩子看到正面的示范。另一方面,当遇到冲突的行为时,也给孩子机会让他思考对与错。比如当他和小伙伴有冲突的时候,给他们机会自己解决(当然,如果有过激的行为或情绪,要干预)。
所以下一次当孩子抗议“不公平!”的时候,问问他为什么觉得不公平。
而关于英雄崇拜的引导,可以用轻松的交谈方式和娃聊聊他心爱的偶像,“你崇拜谁呀?”“他哪方面最厉害呀?”“哇,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是如何对待别人的啊?”
如果孩子崇拜的都是虚构的超级英雄,可以帮助他们去认识更多现实中的人物,“你崇拜的这个人,有谁最像他呢?”并接着问:“为什么呢?你最佩服这个人(现实中的人)的什么呢?”
— —
这五个基本原则,是给(6-12岁)孩子的能力、兴趣、方法和知识四个方面的培养的主要指导思想,希望能给在看的你带来帮助。
爸妈黑板报:一个专注写孩子教育的黑板报
微信:bamaheibanba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