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两道菜简单易做,名字非常高大上,味道也是十分美味
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两道菜,第1道菜是人参鸡汤。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里,已经写到了人参入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好处多多。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参就已经生长在地球上,曾经极为繁茂。
可是在第三世纪(距今6500万到180万年)结束之后,人参这种植物便逐渐隐匿,远远地藏入了深山,变得罕迹难寻。正如唐人陆龟蒙有诗曰:“名参鬼盖需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因其珍贵,采得一株人参便可收获颇丰,于是人们便费尽心力在莽莽林海中寻找着这种神奇的植物。几百年来,“采参”甚至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极为隆重而又神秘的活动之一,充满了许多奇特的禁忌与玄妙的讲究。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规矩”,这些习俗由曾经的采参人一代代口传身教,绵延至今。因为清代人们私采人参,所以中国山区地方的人就把进山挖参叫做“放山”,并改称人参为“棒槌”。每年7到8月份的时候,长白山中有种长得像黑鸽子的鸟,就开始“咕咕喳喳”地鸣叫,声音独特而嘹亮。
放山人找着人参,会仔细参详它的品相,如果根茎分量不足,长得还不够肥大,挖出去也卖不了好价钱。此时,他们就会用拴着铜钱的红绒线绳子系住参枝,再在旁边埋一把剪子,叫做“戴笼头”,就是为了防止它“逃跑”,等养上一段时间再回到原地把它挖走。找着人参之后,放山人还要点燃蒿草熏走蚊虫。
如此看来,挖到人参的肯定是少数,或者不会经常挖到放山人风餐露宿、出生入死,所挣终归也只不过温饱,大部分时间里只能怀揣愿景,幻化出“人参娃娃”“人参姑娘”和“棒槌老人”的传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慰藉。
如此种种,更是增添了人参的神秘与名贵,一支老参可以卖得天价,加入人参做成的菜肴也因此身价干金,除非极为富贵的人家,否则只有在非常隆重的宴会场合方能一睹尊容。即便富贵如《红楼梦》里“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宁荣府,日常也很少见到此类食物,一般也是作为药用,如林妹妹日常服用的“人参养荣丸”
昂贵的野山参难以得到,但如今人参养殖渐成规模,倒也萌生了许多花样,翻新的人参菜。曾在酒席上吃过一道“拔丝人参”,抱着疑虑下箸,入口竟然惊艳,因为糖衣的脆甜融合了参肉的微苦,反倒令那股子药香绵长清新起来。
人参药性较强,能让它的滋补功效发挥到极致的炖汤自然成为了最好的入菜方式。鸡汤本就是汤中上品,富于营养而美味非常,老人常言鸡汤“补虚”,与人参的“益气”恰好相得益彰。红烧、清蒸都无所谓,但煮汤则一定要用土鸡,走南闯北直至今日,我从来没有喝到过比外婆家更美味的鸡汤。
那种只需几片生姜,就能熬炖出黄金色汤汁的鸡肉令人着迷,也不知家乡的水土空气有什么样的魔力。炖人参鸡汤也无甚技巧可言,不外乎材料要好,用上等参须和家乡土鸡盛人瓦罐或砂锅,以小火攻之,随着时间流逝,热力将食材的精华逼入清水,当五碗水浓缩全三碗,汤已成美食的境界,并不在诸多花哨的材料和炫酷的手法,真正的高端其实是返璞归真,有如世间任何一种艺术。一碗汤,一小撮盐,不用其他调料,更能突出鸡肉的芬芳与人参之药性,成为飨宴中的滋补上品。
第2道是红烧海参。现代人形容宴席,往往要用上诸如“生猛海鲜”“参肚鲍翅”等固定词组,用以形容菜肴的丰盛与主人的慷慨。肚,指鱼肚,也就是花胶,是大型鱼类的鱼鳔干制而成;鲍,自然是鲍鱼;参,就是我们要讲的海参了。如今,海参名列参翅鲍肚几大珍味之中,其名贵珍稀自然不需细说,而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海参倒并非一直都站在食物界的顶端。
中国传统上常将最为美味、珍贵的食物列为“八珍”从遥远的周代开始,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猎奇心理愈演愈烈,便挖掘出越来越多的食材。
然而,宋代至明代时期,海参仍未进入珍稀食谱,甚至连名字都是到了明万历年间才正式有的。梁实秋也曾满怀情意地追忆数年前北京的准扬馆子里的一道“红烧大乌”,这道菜放在上海同样名噪一时,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叫“虾仔大乌参”。
原料必须选用体积极大的乌参,以虾籽笋烧至极为软烂、浆汁浓稠,吃时不能用筷子,则需要提前一天准备,更能展示主人的诚意。要泡发海参,须先将干参在冷水中泡3个小时,再换干净水于锅内,加料酒、姜片,烧开水后关火。等水冷了之后,剖开海参去除内脏,再换干净水,加料酒及姜片 烧开水后关火冷却。这样处理过后的海参,可以膨胀为干参的3倍,这才能用以称为美食。与传统的豪奢食物鲍鱼、燕窝相比,海参显得更平民与朴素一些。
希望小编讲的这些能到大家有所帮助,大家对于这个菜的步骤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告诉我,或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给小编留言哦,或者是文章有什么欠缺或者不对的地方也可以告诉小编哦,我一定会改正,如果小伙伴们有时间的话可以给小编点个关注哦,谢谢大家的阅读!
作者:六叔(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为作者原创,严禁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