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惊!7分山地竟能产出150万元!农业的新天地这么美?

2024-6-2 9:57:38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本文约3200字,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为小伙伴们报道全县教育、卫生、文化、交通、住建、水利、农业等领域发生的巨大变迁,充分展示70年来弥渡县经济社会取得的丰硕成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今,说到吃,不仅要吃饱吃好,各种配菜自然也少不了。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全国大宗蔬菜十六个重点区域县之一的弥渡,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着让大家吃得好、吃得开心和放心。今天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栏,将领略到新时代下弥渡农业的奋斗者风采
农业春潮滚滚来 农民获益
在弥渡县寅街镇熊英农场,熊丙倡和女婿罗京正在采摘黄瓜,8个小时后,翁婿二人的劳动成果将在昆明的集贸市场上进行销售。今年上半年,他家的124亩蔬菜已为他们带来300多万的收益。
近年来,弥渡和全国一道,随着物联网、交通网的建设,使得老百姓吃得新鲜这个需求得到满足。吃得好、吃得绿色的新需求,也促使着弥渡传统农业种植,积极向现代农业转变。
现在农场的日子是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熊丙倡之前不敢想象的。他说:“以前生产队时,要给肚子吃饱是很困难的,但我们现在不仅是吃饱,还要吃好,包括我们现在种的菜,要达到绿色食品,才好卖,价格才卖得起来。”
能让农产品实现绿色、有机,还要让农民赚到钱、肯种地,自然少不了农资、科技等良种、良法的支撑。农民也开始自觉主动地学习新技术,选择新品种。
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推广研究员宋福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数十年,他说:“以前我们农业推广工作,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都比较低,基本都是手把手地教,现在一个是农民自觉主动地在学习,二是像有些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这些新型主体,都在主动地带动推广新的良种、良法。”
科技支撑下的土地单产收益提高,促进了弥渡农业的转型。近年来,仅蔬菜一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多达72个,抱团发展;蔬菜专业村、示范区等站稳脚跟;还有鲁滇、春沐源等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弥渡蔬菜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所生产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全球。
像熊丙倡这样的农民也有了可观的收入。他说:“原来我家有1.62亩田,要过好日子很困难,现在国家政策好,我家(流转)了204亩田,我这个老农民的收入,按这样呢,也可观了。”
截止2018年,弥渡全县完成蔬菜无公害产品认证20个、a级绿色食品认证17个,蔬菜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7.78%。全县发展种植蔬菜2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58万亩,总产91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2.85亿元,仅蔬菜一类的农业产值,就占全县农业总产值(46.54亿元)的一半。这个全国大宗蔬菜十六个重点区域县,农民正职业化向土地要绿色收益,在满足老百姓吃好的路上不断奋斗着。
弥渡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黄少林表示: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再到现在,以“一棵菜”为代表的弥渡农业,依然是我们县作为全国菜篮子生产基地县的骄傲之一。
山区特色农业异军突起
山区的发展,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弥渡山区的群众们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夏日走进大理弥渡马厂箐村,常年冷凉的山风掠过由遮阳网构成的“海浪” 。遮阳网下,村支部书记姜正旺正在打理自家的宝贝——重楼。
姜正旺自豪地介绍道:“我家这7分面积的山地上,总共种了8年的重楼,去年全部采挖结束,加上往年采收的种子卖的钱,总的收入在150万左右。现在我全部给它改良成育苗地,育重楼种苗。”
近年来,马厂箐村70户人家69户种植滇重楼,8年时间发展到600多亩。2018年,全村重楼产值900多万元,户均年收入超13万元,正朝着小康路上阔步迈进。
说到致富,姜正旺还觉得有些遗憾。“在重楼育苗上,我们村都整迟了一步。假如5年前就开始育苗,在去年实现第三次出苗,按照去年的价格,这么一墒(约25平方米),可能在10万元左右的产值。”
在弥渡,除了马厂箐村这样的中药材种植专业村,还有众康生物药业等企业规模化种植白及等中药材;在寅街镇朵祜彝族村水晶碗豆和甜杏,也成了该村特色支柱产业;在弥城红星和牛街,茶产业欣欣向荣;在密祉,红雪梨、冬桃和樱桃,乡镇旅游等如火如荼。山区特种特色种植在全县遍地开花,村民们正在探索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弥渡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黄少林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弥渡山区群众由原来的刀耕火种、靠天吃饭,向着因地制宜的以中药材、经济林果为代表的特种、特色种植转变。以“一棵药”、一棵烟、和经济林果业为代表的山区特色种植“三架马车,让“山区”这个词,不再等同于贫穷,甚至有了骄傲的本钱。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
农民穷、农民苦,农民想要致富,变着方儿地翻土,让土地单产再刷新纪录。新时代下弥渡农民如何背靠大树,走向小康之路?来看看不断壮大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在弥渡县星火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秉金正在调试自主研发的大棚温控系统。
刘秉金向记者讲述道:“我们去外地考察学习了不少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回来以后发现有些技术,和我们弥渡的实际情况有点“水土不服”。我们就自己研发了一套符合我们弥渡情况的冬季大棚保温控制系统。
星火果蔬专业合作社2014年流转了400亩土地,建盖的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等,2016年起,刘秉金拿出8亩大棚用于研发冬季大棚保温控制系统,三年的研发后,他们把这套系统扩大到50亩的规模并发挥效益。仅2018~2019年冬季一季,就收获了2018年一整年的产值,亩均可增收3.5万元。
在农村长大的刘秉金,对父辈靠天吃饭、耕田种地的艰辛深有体会,在他的记忆里,父母亲早出晚归在土里刨食,生活依然过得紧紧巴巴。在昆明创业淘到第一桶金后,他毅然决定带着团队回乡做农业。
刘秉金说,“我们的父辈都觉得农业苦、收入低,我们几个大学生回来做农业时,他们都不理解。不过做到现在,我们也做出了一点点成绩,还想继续努力,为弥渡的现代农业发展,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虽然刘秉金和他的团队在自主研发上投入了400多万元,也甚至有过血本无归,但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没有挑战哪来的幸福?
在农业上大展拳脚的刘秉金一直满怀期待:“现在从国家政策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市场环境因素等,都非常好,正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创业的黄金时期。我相信,弥渡的现代农业大有可为。”
在弥渡,除了有刘秉金团队这样的大学毕业回乡种地的新一代农民,也有老一辈农民不断探索着农业发展新领域。弥渡县程信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陈北周就是其中之一。
陈北周当过兵,做过小生意,回弥渡创业伊始,当地还没有专业的蔬菜育苗基地,陈北周决定抓住机遇做育苗基地。通过向农业部门争取到的培训学习机会等一系列支持,自己边做边干,慢慢摸索经验。
陈北周先是利用自家的田地建盖大棚做试验,一点一滴积累育苗经验,再流转土地做育苗和种植示范,逐步建立了蔬菜育苗品牌。如今,他的育苗订单遍布大理州12县市,每年育苗近9000万株,产值150万元。现在,陈北周的育苗大棚已经发展到25亩,但依然是供不应求,抓紧增加大棚数量、改进育苗技术是陈北周接下来最迫切想做的事。
近年来,弥渡一方面大力实施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稳产农田21万亩;另一方面扶持发展了35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培植发展了一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村、建成家庭农场135个、规划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庄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
弥渡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黄少林说:“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我们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从业人员,所创造的综合产值,目前已达我们县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可以说,这个示范带动效应非常明显。”
文图 |欧阳利兴 欧阳嘉佳 实习记者:李梦蝶 杨艳芳
编辑 |欧阳利兴
审核 |欧阳利兴
终审 |向晓英
签发 |李武华
农业兴 农民富 农村美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