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兴起于唐,昌盛于宋,在茶文化的兴盛过程中,茶人们的著作无疑为后人继承和发展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下面就以茶圣陆羽的《茶经》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为例,带你了解唐宋茶书都在研究些什么。
陆羽的茶经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不仅是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陆羽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
“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
“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
“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
“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
“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
“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
“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
“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对于现代人来说,《茶经》更重要的是其在思想文化层面的创见。陆羽侧重的是把饮茶看做精神生活的享受,把茶和茶饮作为一门专业学问提升到哲学思想层面上进行研究,使其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可以说是为茶文化奠定了基础,茶也自此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此外,《茶经》的文学价值也极高。其实“茶”本是“荼”的别字,虽然唐玄宗以御定将“荼”略一笔改为“茶”,但民间旧习难改,使用“茶”的人很少。直到陆羽写出《茶经》,近乎通篇选用“茶”字,这才使“茶”广泛运用开来。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却对书画有精湛的研究,他于北宋大观年间写成的《茶论》一书,被后人称为《大观茶论》。
书中记述了北宋时期茶叶的产区、茶叶的采摘季节、茶叶的制作以及茶叶品质的鉴定等,还对当时的斗茶艺术做了详细的描述,极具价值。
全书以序为首,分叙二十篇
地产篇,讲究阳崖阴圃;
天时篇,讲究惊蛰节气;
采择篇,讲究指甲断芽,择除乌蒂;
蒸压篇,讲究香散汁尽;
制造篇,讲究一日之内洗茶、涤器、蒸压、研汁、烘焙;
鉴辨篇,讲究色泽莹亮,碾茶铿锵;
白茶篇,讲究汤火细腻,而所产甚少;
罗碾篇,以银质茶碾、绢制茶罗为上;
盏篇,以兔毫纹盏为上;
筅篇,以陈旧著竹为上;
瓶篇,以金银汤瓶为上;
杓篇,以盏茶盛量为上;
水篇,以味甘质轻为上;
点篇,以盏壁无痕为上;
味篇,以北苑壑源为上;
香篇,以茶之本香为上;
色篇,以纯白茶色为上;
藏焙篇,讲究火焙竹存;
品名篇,讲究茶艺造工;
外焙篇,与正焙相去。
《大观茶论》记录了北宋时期蒸青茶团的流行盛况,如“点篇”,将短暂的点茶分为起步,详细描写击拂手法与茶汤色貌,反映盛行于宫廷官邸、文人雅士间的饮茶与斗茶风尚。
全书传达出由茶而生的“中澹间洁,韵高致静”的生命状态,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由皇笔亲撰的茶书。
【爱上品茶】为您解答茶叶保存、冲泡、选购等问题,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欢迎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