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设施番茄简易基质栽培技术

2024-5-31 18:43:34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设施番茄简易基质栽培技术
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603d221010-4)。
设施土壤栽培,由于多年连作,土壤板结、根结线虫严重发生,限制了设施蔬菜的产量和效益 。目前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如轮作倒茬、伴生、土壤消毒、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措施 [2]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连作障碍 。
无 土 栽 培 是解决土壤连作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发达国家如荷兰、美国、日本、以色列均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成熟先进,蔬菜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我国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特别是基质栽培技术,已经应用于园区大型玻璃连栋温室中新技术的展示,但生产型日光温室中应用较少。为了更接近我国设施(主要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实际情况,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在部分地区开始小面积的推广应用,但仍存在成本居高、肥料用量与配比没有量化、栽培模式有待优化、产量亟待提高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设施蔬菜基质栽培的发展,大幅度提高设施蔬菜的产量与效益,研究了适宜我国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的简易基质栽培的基质配比、施肥方法、栽培模式等关键技术,提出了设施番茄简易基质栽培的设施设备、品种选择、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环节的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1 设施设备
1.1 日光温室
日光温室环境条件应能满足番茄正常生长,具体是白天最高气温不高于 35℃,夜间最低气温不低于10℃,室内 10cm 土层的日最低温度不低于 10℃;光照时数不少于 6h,植株顶部水平光照强度不低于6000lx,室内光照分布均匀;室内空气相对湿度 70%~90%,土壤相对湿度 60%~70%。
1.2 栽培槽
采用半地下式栽培槽。温室土地平整、浇水、碾压后开沟。开沟规格为槽上口宽 35cm,下口宽 25cm,槽深 25cm,槽间距(内径)120cm,底部 5cm 处做三角形排水沟。南北向延长,北高南低,底部倾斜 2~5°。槽底、四壁、槽间铺设黑色生态防草布与土壤隔离。
1.3 栽培基质
采用腐熟羊粪、商品椰糠、草炭、蛭石、腐殖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1m 3 加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1.5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0g,适量清水,充分混匀后用棚膜覆盖堆置 24h 备用。
1.4 供水系统
具备自来水设施或建水位差 5m 高的蓄水池。采用薄壁微喷滴灌带,每条槽内铺设 2 根,滴灌带距栽培槽 10cm。
2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优质、丰产、耐贮运、商品性好、适应本地栽培、适应市场的品种。春早熟或秋延后栽培选用早熟品种,越冬栽培选用无限生长类型的中晚熟品种。
3 育苗
3.1 一次成苗
采用工厂化育苗精量播种生产线一次性完成基质的装填、压穴、播种、覆盖、镇压、浇水等育苗流程。然后将穴盘移至催芽室催芽,催芽室温度为 28~30℃,相对湿度保持在 90%以上,气流均匀度保持在 95%以上,当 60%的种子已萌发时,将穴盘移至育苗温室中。
3.2 苗期管理
3.2.1 温度。播种至子叶展平期,昼温 25~28℃,夜温15~18℃;子叶展平至 2 片真叶时,昼温 22~25℃,夜温13~14℃;2 片真叶后,昼温 22~27℃,夜温 12~14℃;定植前 3~5d,昼温 15~20℃,夜温 10~12℃。
3.2.2 水分。种子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幼苗出齐以后降低基质湿度,冬春季晴天一般在 9:30~10:30 喷灌,阴雨天不喷水,夏秋季晴好天气每天 7:30~8:30 喷水,下午局部发干时可用喷头补水,阴雨天适当控制水分;定植前 3~5d 控水蹲苗;在定植前 1d 浇透水,利于定植。
3.2.3 肥料。在第 1 片真叶展露后开始浇肥,第 1 次施水溶性复合肥(20-10-20,下同)0.1 %,每次浇肥间隔3~4d,之后可适当增加浓度。后期可以施水溶性复合肥 0.25%,每次间隔 2~3d。定植 7d 前停止施肥。
3.3 壮苗指标
一般冬春季 40~50d 苗龄,夏秋季 30~40d;壮苗株高 10~15cm;茎粗一般为 0.5~0.8cm,节间短,呈紫绿色;叶片 5~6 片,叶色深绿,叶片肥厚;根系发达,侧根数量多;植株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4 定植前准备
4.1 棚室消毒
在夏季高温季节休闲时期,高温闷棚,使室内温度达到 60℃以上,连续进行 7d 以上,杀死土壤及墙体上的病菌、虫卵及线虫。在定植前 7~10d,每 1m 3 空间用硫磺 4g(或 25%百菌清 1g)、锯末 8g 混匀,点燃熏烟消毒,密闭 24h。
4.2 装料
定植前 2~3d,将配置好的基质装入栽培槽,距栽培槽顶部 3~5cm 处,随后浇水,沉实,备用。
5 定植
栽培槽内单行定植,株距 20cm,667m 2 栽 2200 株,定植深度与幼苗子叶齐平,定植后及时浇定植水。
6 田间管理
6.1 环境调控
6.1.1 温度。缓苗期,白天 25~28℃,晚上不低于 15℃;开花坐果期,白天 20~25℃,晚上 18~12℃,最低 10℃;结果期,白天 22~26℃,夜间 18~12℃,最低 10℃。
6.1.2 光照。采用透光性好的棚膜,冬春季节保持膜面清洁,白天揭开覆盖物,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
6.1.3 湿度。通过通风排湿、温度调控等措施调节空气湿度。适宜空气相对湿度的调控指标是缓苗期 80%~90%,开花坐果期 60%~70%,结果期 50%~60%。
6.1.4 水肥。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滴灌。定植时浇定植水,3~5d 后浇缓苗水。冬春季节土壤相对湿度保持 60%~70%,夏秋季节保持在 75%~85%。第一穗果坐果使开始,每周追 1 次肥,浇 2~3 次水,每次 667m 2 追施水溶性复合肥 1.5kg,第五穗果后减少氮肥用量,增加叶面肥用量。
6.1.5 气肥。冬春季节适当通风,采用液体钢瓶释放法、商品气肥法等方式增施 co 2 气肥,使设施内的 co 2 浓度达到 1000~1500mg/kg。
6.2 植株调整
6.2.1 整枝吊蔓。采取单干整枝法,利用吊蔓系统双侧交叉吊蔓,形成下部单行、上部双行的“v”型吊蔓系统。
6.2.2 摘心、打底叶。当最上目标果穗开花时,留 2 片叶摘心,保留其上的侧枝。进入结果盛期后,及时摘除病叶、枯叶、老叶,果实转色后摘除其下部所有叶片。
6.2.3 疏花疏果。大果型品种每穗选留 3~4 个果,中果型品种每穗留 4~6 个果,其余果实全部摘除。
7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晚疫病、叶霉病、早疫病、病毒病、蚜虫、潜叶蝇、白粉虱、烟粉虱等。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7.1 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选用抗逆品种,平衡施肥,设置防虫网。
7.2 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蚜虫,667m 2 挂黄色粘虫板 20~30块于番茄顶部,高度随植株生长及时调整。
7.3 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采用病毒、线虫等防治害虫,或采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源农药如阿维菌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虫害。
7.4 化学防治
7.4.1 病毒病。667m 2 用 8%宁南霉素水剂 75~104 ml、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 60 ~70g、2.8%烷淳·硫酸铜悬浮剂 82.1~125ml 或 1.2%辛菌胺醋酸盐水剂200~300 倍液喷雾,5~7d 1 次,轮换用药。
7.4.2 灰霉病。667m 2 用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40~60 g或 20%嘧霉胺悬浮剂 150~180g 喷雾,5~7d1 次,轮换用药。
7.4.3 猝倒病、立枯病。667m 2 用 60%硫磺·敌磺钠可湿性粉剂 6~10g,毒土撒施于土壤;或 3 亿 cfu/g 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 4~6g 灌根,5~7d 1 次,轮换用药。
7.4.4 早疫病。667m 2 用 80%多菌灵水分散粒剂62.5~80g 或 500g/l 异菌脲悬浮剂 75~100ml 或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65g 喷雾,5~7d/ 次,轮换用药。
7.4.5 晚 疫 病 。 667m 2 用 250g/l 嘧 菌 酯 悬 浮 剂75~90ml、10% 氟 噻 唑 吡 乙 酮 可 分 散 油 悬 浮 剂10~20ml 或 0.5%氨基寡糖素水剂 187~250ml 喷雾,5~7 天 1 次,轮换用药。
7.4.6 蚜虫。667m 2 用 1.5%苦参碱可溶液剂 30~40g、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33.3~40ml 或 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 15~20ml 喷雾,5~7d 1 次,轮换用药。
7.4.7 粉 虱 。 667m 2 用 10% 溴 氰 虫 酰 胺 悬 浮 剂43~57ml、2.5%联苯菊酯水乳剂 30~40g、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7~15g 或 22.4%螺虫乙酯悬浮剂 20~30ml 喷雾,5~7d 1 次,轮换用药。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