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辣椒与童年,辣椒与生活,辣椒与社交,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估计很多人同学都有这样的记忆:住校时,每周都会带辣椒当作下饭菜。一周下来,真省了不少生活费。
辣椒就这样走进了普通家庭,走进了学生时代的生活,很多同学就这样爱上了吃辣,好像吃辣都是天生的一样。殊不知,辣椒还是有历史的,有故事的,有阶级的,有地域区别的,有文化含义的,甚至有国际交流的作用。曹雨的《中国食辣史》就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令人赞叹。
曹雨作为广东人来研究“吃辣”有着特别的意义。他是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饮食人类学,尤其关注食物传播与烹饪口味和移民之间的关系。
《中国食辣史》考查了辣椒传入中国后四百年来的历程。作者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地分析了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以及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性。
辣椒作为《中国食辣史》的研究切入点,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作用。作者把与辣椒相关的历史场景、社会现象、风俗习惯、观赏价值、医用价值、文化交流等都表现出来了。无论是最初的观赏,还是后来入食,辣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无可辩驳的。
一、辣椒要这样吃:先观赏后食用据考古研究,辣椒在公元前6200年前就被中南美洲的人们用作食材。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辣椒开始在主流世界传播开来。哥伦布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发现了一种比胡椒更好吃的佐料,红辣椒。”
辣椒在16世纪下半叶进入中国,即隆庆-万历年间。辣椒首先在浙江地区登陆,但不是马上用来食用,而是作为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进行栽培的。最早的记载辣椒(当时成为番椒)是杭州的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年):“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完全忽略了它的食物属性。直到1721年的《思州府志》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辣椒正式被端上了餐桌,进入了饮食。
浙江地区虽然最先目睹和接触辣椒,可是人们似乎对它不怎么感兴趣。浙江地区食物估计受到海鲜的影响,味道以鲜为主。辣椒在他们眼里价值最大的是其“甚可观”的颜值,对其“味辣”的属性关注着墨不多。
待辣椒通过贸易或者移民由浙江地区传入内陆地区(湖南、四川、江西、湖北、贵州等)时,发现这些地区的温度、土壤、光照、降水量等更适合辣椒的生长,这些地方的人们更容易对辣椒产生观赏以外的想法。
比如贵州地区的人们,他们是大规模把辣椒作为食物的第一批人。贵州缺乏食盐,加上那时交通不便,购买食盐真是难上加难。贵州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气候现象和地理环境,加上“山路十八弯,水路九连环”的交通状况,运一次盐真的不容易。宋朝诗人赵希迈在《到贵州》写道:“涉历长亭复短亭,兼旬方抵贵州城。”到一趟贵州都要这么久,人们为了吃到一点盐,真是得费尽心思。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辣椒慢慢成为了食盐的替代品。
“到了20世纪初,辣椒的食用范围已经从贵州向北扩散到湖北西部;向东扩散到湖南、江西;向南扩散到广西北部;向西扩散到渝州、四川、云南。”事实上,因为中国人口多,粮食经常短缺,饮食风格偏向“少肉、多菜蔬、重调味”。而辣椒的种植要求相对较低,又能够成为缺盐人们的替代品,成为人们饮食的一部分顺理成章。
无论是入菜调味,还是“代盐”作用,作为食用的辣椒对中国人影响巨大。国内吃辣椒的人口大约有5亿人,吃辣椒的人年均消耗量为580克。这在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爱吃辣的人。辣对于这批人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和忍耐了。除了可以炫耀忍耐能力外,吃辣和饮酒很像,都是通过自我伤害获得同伴的信任的一种社交行为。
最重要的是,辣椒还会进一步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饮食结构,进而影响族群认同、审美取向等。辣椒进入中国400年,中国人吃辣差不多300年,在长期吃辣的社会环境中,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关于吃辣的故事出来。久而久之,一种典型的、富有中华特色的辣椒文化便诞生了。
辣椒的故事知多少?
尽管喂吧,小哥哥我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一分钟内吃20根辣椒!!!
二、辣椒的阶级性:仅仅只有平民爱辣?甜味在西方世界被追捧,可是在中国为什么没有那么爱糖呢?为什么是辣味而不是甜味成为中国当代饮食的突出味觉特征?原因是不是像《中国食辣史》的作者所说,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或者纯粹是出于一种偶然?
从古至今,饮食文化是有丰富和贫乏之分的,是有阶层分别的,掌握了更多金钱和人脉的社会上层,自然能够发展出更为丰富和有系统性的文化,且能代代相传。平民生存都不容易,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分辨食物的好坏。辣椒的出现,是不是让富有阶级性的饮食文化得以改观呢?
孔子在《乡党》中连续用了8个“不食”:“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过孔子在《雍也》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一方面要求讲究饮食,不能马虎对待,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时机的把握,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又要求一切从简,不要挑三拣四,有“一箪食,一瓢饮”就够了,做到俭朴自然,不要在吃喝上面讲究太多。
孔子一面代表的是儒家的礼仪,既然想摆上台面,就需要好好重视。一面又是“有教无类”,要让平民百姓有上升的通道,不要在乎“陋巷”等恶劣环境的束缚。这种矛盾的思想在辣椒身上也体现了出来。辣椒本来是观赏之物,达官贵人尽可以一饱眼福,可是为什么到了贵州地区,就成为了作者所说的平民的食物呢?平民难道就没时间去观赏它们了吗?
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了“官府菜”的几个特点:选料考究,下料好,火候足,慢火细做等。要做到这些,必须戒耳餐,戒目食,戒穿凿,戒停顿。耳餐就是听起来好听的鱼翅燕窝之类,中听不中吃;目食是指讲究菜式的各种花样,中看不中吃;穿凿是指不违背食材的本性,把好好的食材做坏了;停顿是指食物要新鲜食用,不要做好了还要存放许久。
相对于江湖菜,官府菜最讲究,属于贵族富人的饮食范围。古代皇宫有御膳房,贵族有家厨。官府菜善于使用名贵食材,味道中庸,讲究排场,口味可以为大多数人接受,缺点就是没有特别的个性。辣椒的出现就可以很好地冲抵官府菜没有个性的特点。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
辣椒被人们食用是一回事,被人们喜欢又是另一回事。在这方面,不得不提清朝大臣曾国藩,他对辣椒情有独钟,不仅自己吃,还让湘军当下饭菜,哪怕进入京城后,他也把辣椒作为私家宝贝推荐给皇帝和大臣。咸丰皇帝吃到后赞不绝口,辣椒于是进入了皇家御厨的常客。据考证,韩国辣酱与曾国藩的湘军也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当人们不再拒绝食用辣椒,并且喜欢食用辣椒的时候,江湖菜就会有自己的地位了。相对于平常百姓家的家常菜和达官贵人家的官府菜,江湖菜多了一些自己的口味和特点:食材易得,味道独特,很容易被人再次想念。
五味之中,辣味是需要人有勇气去面对的,不像甜味那样安全。当一个人被辣得大汗淋漓时,他心目中的某种情感就会被更多地唤起。更何况,有曾国藩、毛泽东、邓小平等著名人物爱吃辣。吃辣就意味着可以轰轰烈烈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吃辣就脱离了个体意义上的勇气,变成了一种很有社会意义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移,平民百姓、知识分子、达官贵人、工商走卒等都充分融合,各个民族,哥哥阶层,各个口味,各种文化也都充分融合。在这个时候,那些食材容易获得,又有独特口味的菜肴就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以辣味著称的川菜、湘菜与其他6大菜系一起,构成了全国人民喜欢的食物。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环境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是让人们居住在一起,各个阶层的人,居住在不同的小区,共同享用饭店、酒店、电影院、商场等。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社会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讲究的官府菜,还是不怎么讲究的江湖菜,都有了相同的表演舞台,并且会不断影响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去走近它们。
以辣为主的菜系,凭借自己的口味和价格特点,也顺利在各个城市站稳了脚跟。一个城市,8大菜系都有自己的地盘和受众,并且不断欢迎敢于尝新的顾客去。有的菜馆甚至可以做各种口味的菜肴,想顾客之所想。这些饮食现象,以及随之而形成的饮食文化都值得大书特书。至于它到底拥有什么身份的顾客,这个如果有人去统计研究一下,应该也是非常有趣的。
毛血旺
中国辣王:一天五斤辣椒啊
泡辣缸里吃辣椒
三、辣椒的文化性:无限风光尽被占《遵生八笺》说辣椒“味辣色红,甚可观。” 这里完全忽略了它的食物属性,完全是一种审美的状态。就这样,辣椒在与人们的朝夕相处中,其身份地位和情感价值不断被书写,不断被强化:
中医理论将食物分为酸、甘、苦、辛、咸,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土、火、金、水。辣椒作为辛味食物的代表,有发散、行气、润养的功效。如果遇到食欲不振、气滞血淤等症状,辣椒这样的辛味食物就会派上用场了。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辣椒里面的辣椒素和vr1受体结合能促进p的释放,加速神经末梢的p物质和其他神经递质的耗竭,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刺激向中枢神经的传递,减轻慢性疼痛症状。虽然不爱吃饭时,只要拌一点辣椒就可大吃起来,但是这其中的原因不知道医学上有没有更为科学的解释?
风水文化中,红辣椒五行属火,在五方属南。中国传统民居大多坐南朝北,门大多朝南开,门口悬挂辣椒也符合风水解释。如果把辣椒挂在门口,不仅可以驱虫,还有辟邪的效用。当然,红辣椒还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预示和希望家庭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社会学意义上,辣椒作为革命的象征。毛主席说:“不吃辣椒不革命。”辣椒是社会变革的象征是有其道理的。对于不敢吃辣的人来说,吃辣椒得有极大的勇气;对于可以吃辣的人来说,公开吃就意味着宣告和行动。
很多时候,吃辣椒和饮酒一样,成为了一种社交手段。在我的印象中,凡是住校一周不回家时,都习惯带几瓶菜,其中以辣椒和酸菜为主。每个同学都会在吃饭时把佐饭菜拿出来,青辣椒、红辣椒、酸辣椒、蒜泥辣椒等等,剁碎了混着腊肉丁。一大群学生在寝室里,交换着各种私家辣子,而后端着点缀着红红绿绿的白米饭,或坐或蹲,津津有味地吃着。
在***的世界里,流觞曲水,吟风弄月,除了酒,怎能少得了辣椒。有的人甚至无辣不欢,隔三差五就会呼朋引伴,邀三五好友去串串或烤鱼,原因就在于放不下辣椒带来的口感和影响,心有念念不止。待辛辣由舌头生,大汗淋漓之后,便会有一种酣畅的快感。
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在辣椒的世界里,大家都会感受到纯粹的情感。辣椒不会因为人的富贵和贫穷而有不同的待遇。人也不会因为富贵和贫穷而在辣椒面前扭扭捏捏。
辣椒进入文学作品中,也丰富了人物刻画和作品内涵。在《红楼梦》(1791年初版)《牡丹亭》(1617年刊行)等经典著作中,辣椒、辣椒花对性格、性别和性有着强烈的暗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被说成“我们这里一个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外号“凤辣子”。“辣”这里就有大胆、活泼、泼辣的意味,直指一个人的性格和性别,尤其是女性性别。
现在人们照样称脾气大、雷厉风行、身材性感的女孩为“辣妹子”。“辣妹子”与性感、性感、性等都联系起来了。很奇怪的是,传统作品和文化习俗中没有对于男性的辣椒暗示,没有谁称“辣哥儿”“辣哥哥”。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辣”并不一定是从辣椒处得来的。《诗经》里的“椒”是指花椒,王维的《辋川集》里的“椒”也是指花椒。《现代汉语字典》里解释“辣”是“像姜、蒜、辣椒等有刺激性的味道”。所以当辣椒没有进入中国之前(18世纪中期),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辣”都是与花椒、姜、茱萸等有关。
1591年时,辣椒作为观赏之用。1721年,辣椒已经成为了食用代盐之物。《红楼梦》里的“辣”描写,与辣椒的辣味的亲密度更强。而汤显祖是最早记录“辣椒”二字的人,他的《牡丹亭》里提到的“辣椒花”,“辣椒花,把阴热窄”,应该还是处于观赏用途行列,只不过这里被赋予了性讯息。辣椒进入没多久就被汤显祖发现,足以证明辣椒的传播速度之快。汤显祖费尽了心思,用39种花分别代表女人的39个阶段,凑足39种花讲各个阶段的情感和生活真是不简单啊。
饮食文化因为辣椒的加入被丰富了很多,以辣著称的菜肴,比如烤鱼、毛血旺、麻辣小龙虾、麻辣香锅、老干妈、周黑鸭、辣条等也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8大菜系中,以辣味著称的川菜和湘菜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不断丰富着现有的饮食文化。或许,等到再过100年,又会有新的菜系出来。这个时候可能不是按地域,而是按照人群进行区分了。
辣味菜还是可以经常消费的!!!
曹雨的研究缘起很简单,可用两个字形容:好奇!
我是广州人,其实不是特别能吃辣,从小也没有太多吃辣的体验。在中山大学工作的时候,有一次田野调查,走访华南和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发现他们吃得好辣。我就非常好奇:为什么会吃这么辣呢?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吃辣的?这里面体现了什么?
当然,仅仅有好奇是不够的,还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也是学问研究的起点。如果没有对问题的好奇之心和追根究底的行动,学问就会显得灰色和枯燥。
《中国食辣史》在论述辣椒的传播特点和文化属性的时候,作者都是以问题为起点,比如“辣椒何时进入中国?”“辣椒能上火、祛湿吗?”“中国人真能吃辣吗?”“辣椒走向江湖是什么样子?”等等。从问题出发,去具体解释辣椒带来的各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就是辣椒传入中国后的400多年间,到底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对民族性格和中华文化等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当然,辣椒生活和吃辣文化也会不断走向世界。当地球村的距离和互联网的生活越来越拉近人们距离的同时,辣椒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和饮食文化,也会让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走到一起,共同品尝和感受辣椒给我们带来的分分秒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