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美文美味】舌尖上的金丝峡~春(七)红薯泡

2024-5-18 23:25:14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舌尖上的金丝峡——春(七)
红薯泡
商南/章骥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茅芽一平毡。三月的风拂过河谷烧荒的山地,一株株司茅苏醒了过来,吐出新绿。白居易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概说的就是草的顽强生命力。三月三,茅芽鲜嫩肥壮,就像记忆里的时钟,定时会唤醒孩子们亲近自然的童心,蓝天下的思茅草窝成了我们的乐园。儿时记忆里的三月三是要踏青的,外婆会用铁锅粗沙炒好包谷豆、红薯泡,装满我们的裤兜。然后风一样追逐在山坡上折刺杆、抽茅芽。包谷豆喷香,红薯泡脆甜可口,茅芽清新微甜,我们在草地上就地取材,准备着青涩的童年盛宴。又是一年三月三,望着天空中的纸鸢,我突然忆起了舌尖上的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日,俗称“三月三节”,古时称“上巳节”,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大约起源于周代,原为农历三月初的第一个巳日,即“上巳日”。因为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所以到魏晋时就以“初三”来代替上旬的巳日了。唐朝房玄龄等人撰写的《晋书·礼志》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楔于东流水上……自魏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现在的三月三,就是从古代的三月上巳日而来的。古时三月三,就有踏青游玩的习俗。《诗经·郑风·溱洧》估计是关于踏青郊游的较早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描述了溱水、洧水流域的青年男女三月三这天踏青郊游的情形。在金丝峡每年三月三日有用柴锅粗沙烘炒包谷豆、红薯泡的习俗。艰苦的年月,孩子们在这一天拿包谷豆、红薯泡做干粮,同伴相邀,登山踏青:打拳菜、扯小蒜、折刺杆、抽茅芽,和一方山水来个最亲密的接触。
峡谷里的红薯泡分两种:一种是红薯晾晒而成;一种是洋芋晾晒而成。大姐和小大深谙制作的诀窍,每年夏天麦收后就是挖土豆的时间,小大将丰收后的洋芋分类筛捡,完整无缺的下窖储藏终年食用,破皮挖烂的新鲜洋芋一时难以全部吃完,大姐便将它们去皮,切成薄片,在柴锅滚水中轻微焯烫,借着夏日的骄阳快速晒干,然后密封保存,菜园里青黄不接时,晒干的洋芋片就成了美味。入冬前,峡谷里红薯丰收,小大尽心挑选出红心红薯,大姐将它们洗净、去皮,切成薄片,在柴锅沸水中简单焯烫,然后借着冬日的严寒、劲爽的风迅速风干,然后密封保存,只等来年开春三月三,让它们变成踏青、登高的美食,续接起人们舌尖上的三月三记忆。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儿时记忆里的这一天登山踏青,总会央求外婆为我们炒好包谷花、红薯泡。外婆会让我们到河边的沙石滩上挖回沙粒,就势在柴火铁锅里为我们加工成春天的美味。小大是个有心人,每年麦季碾完麦子,用簸箕溜出干净大小适中的沙粒都被都被仔细保存。以后的某个时候,它就会成为柴锅炒干货的绝佳材料。铁锅炒红沙子,沙子焐熟干货,香脆可口,不焦不糊。不由得被先民的智慧所感动,更感谢小大将这一传统继续传承。
三月初三一早,大姐就将干净的粗沙粒取出备用。早饭后柴锅洗净,孩子们早被节日的仪式吸引进厨房,就像曾今的我们围站在外婆的锅台旁,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孩子早已不把炒货当做果腹的干粮,只把这种仪式看做稀奇。粗沙粒在铁锅的烘烤下逐渐升温,不时升起缕缕青烟。案板上的筐里盛放着:玉米粒、黄豆、花生、红薯片、洋芋片,她们就等着小大一声令下,好在铁锅里完成华丽的转身。黄豆入锅,瞬间浓香四溢,凭着黄豆释放的香味,小大就能判断生熟与否。大姐将钢丝网特制的箩筛拿在手中,等待小大下达出国的命令。小大一声“起锅”,大姐夫迅速将带着沙粒的黄豆铲入箩筛中,大姐则迅速筛出黄亮浓香的黄豆。孩子们趁热放入嘴中,瞬间被熟黄豆的浓香吸引,止不住的放入嘴中。我想这有可能是黄豆最质朴的吃法。
炒玉米俗称“包谷花”。玉米下锅,滚烫的沙粒烘烤的包谷粒释放出缕缕青烟,不一会,一颗颗玉米粒再也按捺不住火热的激情,纷纷绽放,铁锅里瞬时响起了噼噼啪啪的炸裂声。待响声停止,一颗颗玉米粒开除了洁白的花朵,就像天边流香的云。筛出沙粒,玉米花就可尽情享用,晾冷后口感最佳,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玉米的馨香。从口感上来说“包谷花”虽比不上今天的“爆米花”,但就是这朴素的玉米粒却是我们儿时苦寒岁月里奢侈的零食。这一把把包谷花把我们带回到了童年,那熟悉的香味时常在梦里飘来。孩子们在我的怂恿下试探的品尝着“包谷花”的味道,从他们闪动的眼神里我似乎看到了童年的我。
众多的炒货里,我最钟爱的还是“红薯泡”,她的味道应该超过现在的油炸薯片。大姐将干红薯片和干洋芋片分两锅烘炒,红薯片在高温的沙粒烘烤下渐渐表皮酥黄,点滴的泡状凸起布满红薯片的表层,红薯的独特香甜逐步散发在厨房的空气里,小大仔细感知着空气里红薯片释放的香味,指挥者大姐夫将红薯片连沙铲入铁质箩筛中筛去滚烫的沙粒。红薯片在铁锅里完成了华丽转身,具备了红薯泡应具备的一切特征。如法炮制,洋芋片在铁锅里同样发生着奇妙的物理变化,黄亮香甜,静静地躺在竹筐里。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品尝,殊不知红薯泡最佳的口感是晾冷后,酥脆香甜,齿颊留香。童年的三月三,我们就是揣满红薯泡做干粮,整天踏青挖野菜、抽茅芽,惬意的笑声释放在蓝天白云间。趁着沙粒的余温,大姐倒入花生,静待沙粒将花生炒熟。
迫不及待的装满包谷花、红薯泡,拉着孩子们的手,登上就近的山梁,在司茅草堆里抽茅芽,在熟悉的刺架里折刺杆,把很久以前的往事说给孩子们听,在一片笑声里追忆童年。又是一年三月三,茅芽一平毡,和孩子们一起来金丝峡吧!感受这古老的节日,找回童年。
作者简介:章骥,男,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一级教师。现供职于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而立之年,笔耕不辍。教学之余喜欢玩味文字,抒写性情。有《东林寺的钟声》、《故乡》、《午后的院子》、《一座城,一生情》、《两件棉袄,暖一生》、《清风颂》、《舌尖上的金丝峡》系列、《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在课堂审丑中强化古诗文默写》等诗歌、散文、教研文章发表于《宝鸡文理学院报》、《商洛日报》、《金丝峡周报》、《教育学》等杂志。尝试新媒体系列写作,原创作品见于:文學陝軍、三秦都市报·三秦网、百度、搜狐、腾讯、凤凰新闻、华商网、东方新闻、陕西金丝峡景区官网、商洛旅游网,商南政府信息网、商南旅游网、商南广播电视台等新媒平台。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