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语摘 再忆扬子江他仍在“说书” 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扬子江。 这是观众对京戏名角,听众对说书先生的一种赞誉和信奉。 要说的无非是对扬子江的一片追忆和怀念。听众对扬的书艺有口皆碑,十分喜欢和重敬的。如今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也见不到他的艺坛风采了,惜乎啊!事实就是这样残酷,人走了,书留着,只能靠留下来的碟片,来满足一下听众们的欲望和耳福。扬人好,书好,艺好,不见其人,待闻其声,是一种遗憾,一种欠缺,只能从遗憾中,听听音带,享享耳福了,是满足书迷们的最好回报!极好想法!你说是不是!历史是最好的见证,时间不会停住脚步。扬子江的书,要定位是很难的,是书吧,没特定角色,是艺吧,没任何添加剂,自成一格,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好说是扬派的风格,是不够得的独此一家,并无分出。你听多了,就被扬的书情、书事、书艺所感动,所牵住,就入“扬迷”做了他的粉丝,一点也不假,你悟出点道道!不听不知道,听了迷住了! 从碟片中听扬的书,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放不掉,而时有掌声和哄堂大笑,因为扬说的书,都是他从很多,很多资料中,反复捉摸而或自己的脚本,句句有出处,事事有来头,并不随心所欲,并非瞎三话四,对历史事件的评价,重大史实的起因,都能交代出处,年份、月份、日脚都一清二楚,有头有脑,有根有攀,对所要讲的故事,扬是绝对负责的、有出处的、并非空穴来风。所以,听他的书,是负责任的书,有担当的书。听众们的掌声热烈,说明了这一点。 扬子江是少有的人才,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灾,并不杞人忧天,这是名里注定。他不后悔,他不恼人,非常乐观,非常自信。看准了,走着自己的路,说着自己的书,在艺坛上是个敢说敢为的人,扬的初心是喜爱自己的说书行当,当好一名书坛的艺人,平平淡淡,落落大度,为评弹事业出力、出书,而且在书台上敢说敢为,勇于担当,说对了,是应当;说错了敢于认真改正并无遮拦。这样的艺人,你说,他图的是什么?他想的是什么?一个艺人能做到这一点,是了不起,不容易!一个实足的真人君子! 听了扬子江的“庐山风云”、“潘汉年”、“康熙皇帝”等等,都是他老人家的精心之作,肺腑之言,用心在写作,用心在说书,这样的老艺人,少有,他人老了,还在书台上拼命,实是可敬可佩可爱可恋! 扬子江在书台上有些发泄和牢骚,谈到自己的遭遇和身世,,也是难免的,也是真实的,也是避免不了的,但他掌握住分寸,说书由尺度,不越红线,守住底线,小心谨慎,步步为营,还是值得对他可敬崇的,人总难免有得失,不要紧,放下包袱就是胜利,继续行进,走下书台就是完人! 扬敢为人先,听众爱不择耳! 扬虽已志去,听众永记匠心! 苏州生丶西丁
2017-6-13 2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