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思阳和大家聊聊,我们要正确地对麦苗进行诊断,除了必须掌握生长发育规律以外,对其在栽培上具有哪些特点,也应该了解清楚,这样我们就能做出判断,做出正确的操作,根据麦苗的生长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能够做到实现生产优质的小麦和提高产量。
从作物栽培学的观点来看,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麦是在田生育时期最长的一种大田作物。淮北地区的小麦在10月上中旬播种,6月10日左右收获,全生育期达230~250天;淮南地区小麦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播种,6月初收获,全生育期220天左右;大元麦也于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播种,5月20日左右收获,全生育期约210天左右。它比水稻(110~180天)、棉花(180天)、薯类、豆类等各种农作物在田间时间都长。
由于生育时间比较长,因此,苗情经常发生变化,但小麦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也就是说在前期遇到一些灾害,如干旱、雨涝、霜冻等,只要搞好中、后期田间管理,仍然可以获得好的收成。如1981年秋播期间遇到了连续阴雨,淮南地区很多麦田是烂耕烂种,出苗情况很不好,但通过冬季加工管理,追施腊肥,苗情得到了转化,1982年三麦获得了大丰收;1973、1979两年,秋播期间均是历史上少见的特大干旱年份,三麦出苗不齐,但通过抗旱、补种、追肥等一系列措施,苗情迅速转化,最后,在1974年和1980年均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2)小麦是耐寒性较强并宜于间套种的一种作物。麦类是可以安全越冬的唯一的粮食作物,它可以忍受-15℃以下的低温,是能够充分利用冬季温、光资源的一种作物。江苏省种植的冬小麦,在秋播时可以在棉花拔秸前进行套种,也可以与蚕豆、绿肥等越冬作物进行间播。有的地方在秋播时留好:空幅,于翌年春季麦收前,套种玉米、棉花、春大豆、瓜类等各种秋熟作物,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总产。
(3)小麦前期生长缓慢,后期生长较快。由于麦子苗期的气温较低,即使营养和光照条件很好,生长速度仍很慢,而中、后期气温上升,生长迅速,干物质积累较快。据江苏省农科院1978、1979、1980三年小麦千斤田资料:小麦成熟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一般在1300公斤左右,其中冬前(11月中旬~11月下旬)近50天生长过程中,干物质重为25~50公斤,只占总干物重的2~4%;越冬至返青历时45天,增加3~8。5%;返青到拔节也只增加6~11%。
拔节后干物质急剧增加,从拔节到抽穗的41天中,所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物重的39.4~49.3%;从抽穗到成熟历时41~45天,所积累的干物重占总干物重的35.7~46.1%。在栽培上掌握这一动态,通过合理施肥,适当促、控等措施,满足干物质积累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能为高产创造条件。
(4)小麦是后期灾害较多的作物。在小麦抽穗至成熟这个阶段是麦子大量营养物质向穗部运转形成籽粒的关键时刻。江苏省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高温多雨,影响麦子灌浆结实,并容易发生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各种病害。如果这一时期发生灾害就难以挽回了;如1977年从4月20日到5月10日,这20天时间里,淮南地区连阴雨20天,降雨200毫米,这时正值小麦抽穗扬花,大麦灌浆结实的重要时期,由于田间湿度过大,麦根受渍早衰,吸收能力下降,同时,光照不足,光合生产率降低,病害也比较严重,这年麦子严重减产。
但如果湿害发生早,只要后期天气转晴,并加强田间管理,麦苗长势仍可好转。如1980年春季从2月下旬至3月底连阴雨达40天,淮南地区降雨100多毫米,当时麦苗普遍受渍,生长不良,但4~5月份天气好转后,各地加强了后期管理,麦苗长势也就随之好转,最后仍然获得了丰收。
好了,大家是否知道麦苗进行诊断,除了必须掌握生长发育规律之外还要掌握哪些特点了吗?大家如果掌握了,就能根据这些栽培特点对麦苗进行诊断,从而判断麦苗的生长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让小麦实现丰收,增加大家的收益。谢谢大家的关注,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