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中国没有死亡教育

2024-5-9 19:08:43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01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大人们以为把我和死亡隔离是对我的保护,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我们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有多少人,在成年之后因为亲人的突然去世,崩溃,迟迟无法走出阴影。
除了血脉相连的不舍,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
什么是死亡
人为什么要死亡
人死后会去哪里
...
如果孩子问这些问题,很多家长甚至不假思索,就说一句:死了就是死了。稍微注意一点的,可能会编织一个白色的谎言,诸如,他在睡觉,他去很远的地方了...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插画师 / thoka maer)
02
知道自己是会死的,因此尊重自己的生命;知道别人是会死的,因此也尊重别人的生命。而尊重生命,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
武警总医院急诊科主任曾接到一个遭遇车祸的孩子,从各项指标来说,可怜的孩子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可是面对门外站着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从他们复杂的眼神中,主任凭医者的直觉感到必须要将孩子抢救过来。
于是他费尽心力将手术进行了两个小时,孩子没救过来,但他明白,他救的其实是外面的六个成年人。
这两个小时,其实是他们的接受过程。尽管不断有人讲解,家长们最初还是难以接受孩子即将死亡的事实。
可是两个小时过去后,当主任出来告知他们最后结果,他们才清醒过来:这两个小时,其实也是告别孩子的仪式,他们需要这个尊重生命离去的过程。如果这个可怜孩子的亲人,从小就懂得如何面对亲人的离世,他们的面对,是不是可以更加坦荡与从容?
在中国,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在死亡面前糟糕地一塌糊涂。
(插画师 /tagtraum)
03
死亡,其实并不那么难以启齿。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生命到了这里,就该让它自然地离开。
在欧美死亡教育已相当成熟。这种教育首先是从各种书籍开始的。比如像《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样的绘本。
书中讲了一个男孩的爷爷某一天突发心脏病猝死了。男孩伤心极了,哭个不停。
一晚,爷爷回来了,坐在橱柜上。男孩很奇怪:“爷爷,你在干什么?你不是死了吗?”
“我也以为我死了。”爷爷说。
“噢,你变成了幽灵!”男孩看过有本关于幽灵的书,书上说,只要幽灵愿意,就可以穿墙而入。
“那我也来试一试。”爷爷说。他穿墙走了出去,然后又走了回来。“爷爷,你真成了幽灵,太好玩啦!”
于是,爷爷每晚都来找男孩玩。然而有一天,爷爷叹气说:“我一点都不快乐,我不能总当一个幽灵吧!”
他从书里得知,如果一个人去世时忘了做一件事,就会变成幽灵。“我想了好多天,就是想不起是什么事。”
小男孩帮爷爷想了很多事,但都还是不是。直到有一天,“我想起来了。”爷爷突然大叫。
“什么事?”男孩问。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爷爷说。
爷爷和男孩都哭了。“再见——”最后,爷爷穿墙走了。男孩不停挥手,目送爷爷消失于黑暗中。
(插画师 / thoka maer)
04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向人类传达生命的气息。”
而如果无法理解死亡的重量,我们的生命也将轻飘飘的,失去了厚重的力量。预习过死亡的课程,我们在活着的考场上会更加挥洒淋漓。
那么从小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死亡。
比如阅读上文的绘本:关于死亡,西方的很多理念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比如,以动物做接引:小孩子喜欢养宠物。在与动物接触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与生命接触的过程,动物的死亡,能够让孩子预演死亡这件事。家长引导孩子思考:动物的死亡与四时轮回一样自然,人作为最有灵性的动物,也是如此。
带孩子祭祖;比如接下来的清明,让孩子陪同大人一起去。在祭奠祖先的过程中,向孩子讲述先人的故事、讲自己的体会,即使他们身体已经死亡,但影响最少还长存在一个家庭里面。
(插画师 / thoka maer)
05
遗愿清单: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死去
阿甘有句名言:“生活就像一个巧克力盒,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从里面拿出哪一颗。”你拿出的一颗,可能让你变成万众瞩目的电影明星,也可能让你变成站在领奖台上嫣然一笑的金牌运动员;可能你会变成那个与老伴絮叨家务的老人家,也可能会是个孑然一身、惯看秋月春风的天涯浪子
……
我们无法预知巧克力的惊喜,但总有一颗巧克力我们要抽中,上面写着:死亡。
死亡,真是个宏大又神秘的话题,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见过,每个人都熟悉,但每个人都不了解。能够真正去了解的机会只有一次,亲身体验的机会只有一次,但这样的体验过后,便永远无法折回。
留给活着的人的,还是神秘和未知。
活着的人活着,像永远也不会死去一样;而死去的人死了,像永远没有活过一样。生和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永远无法沟通。所以,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才显得那么的意义重大。
人总是倔强的物种,在面对未知时,总会尽量去化解那些恐惧,取而代之的是试图了解、接受和不在乎,用的方法是打趣、自嘲、做好准备和唱反调。这也是人的高明和智慧之处。
于是,有了医学,哲学,文学,艺术。
遗愿清单中爱德华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死去。
(插画师 / thoka maer)
06
每一个人都想知道生命的意思,但是缠绕在生命上有一层抹不去的阴影,那就是死亡。
姜文说,生命是一种聚合,死亡是一种发散。我一直相信,一个能如此想清死亡的人,肯定可以更好地活着。
之前看到一个专为年轻人做的活动,叫“墓志铭”,活着的人给未来离开这个世界的自己写一句墓志铭,然后亲手把它烧掉。
举办活动的人,是这么描述自己的感受的:我很想知道,一个人在最年轻的时候是怎么想『死』这件事的,写下这样的一种想法时候的心理体验,和烧掉之后会是怎样的情绪。至于我能给你什么,我根本不知知道。
他希望用这样的一种仪式感,重新让人们去正视死亡去正视自己。
关于死亡,关于清明,你有什么想说的,可以自己安安静静在心底面对,也可以把留言当成一个树洞。
(插画师 / thoka maer)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创业管理资讯↓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