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融资额节节攀升,培养“独角兽”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2024-5-8 2:40:48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资本实验室·今日投资观察
聚焦前沿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
李鑫
在风险投资领域,没有哪家投资机构不想把自己投资的创业公司培养成“独角兽”,也就是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公司。
但是,从初创时的嗷嗷待哺,到成长过程中对资金越来越大的胃口,对独角兽的培养必然是一桩需要下大本钱的生意。就像美国目前的187只独角兽,其估值总额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而这种估值的背后正是各路资本争先恐后的巨额下注。
近期,pitchbook通过对美国独角兽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在成为独角兽之前,需要的资金量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培养独角兽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数据表明,一家公司在获得独角兽地位之前所获得的平均风险资本(不包括将公司推向独角兽的这一轮融资)已从2013年的1.023亿美元攀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1.604亿美元。
与此同时,在达到独角兽10亿美元估值的这一轮融资中,平均融资额更是从2013年的1亿多美元飙升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2.96亿美元。
不断提高的估值和资金投入自然而然对那些试图捕捉独角兽的投资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催生了越来越多巨型投资基金的出现。
例如,日本软银公司于2017年组建的愿景基金达到惊人的1000亿美元规模。而在过去的两年中,这家基金已经投资了全球超过80家独角兽公司,堪称最大的独角兽捕手。
当然,难以否认的是,对独角兽公司的追逐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行业真实面貌的扭曲,比如从团购到社交媒体,从lbs应用到o2o,从生鲜电商到共享经济,那些曾经的“虚火”和“一地鸡毛”仍历历在目。
因此,在成长为独角兽的道路上,哪怕是成长为独角兽之后,创业公司及其投资机构始终在思考:即使手握重金,是否真的具备了可行的商业模式?能否抵御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反击?在表面的风光之下,是否还有投资机构未曾识别的风险?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
现实是残酷的,就像众多的独角兽公司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又快速走向了没落乃至衰亡。
例如,明星创业企业theranos在“一滴血检测各种疾病”的谎言被拆穿后黯然解散,留下骂名,曾经高达90亿美元的估值变得不名一文,而那些曾为之站台的达官显贵们恐怕也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有的公司即使上市,也还需要资本市场的长期检验。就像近几年全球最大的独角兽、最大的共享经济巨头uber在今年5月上市,ipo估值高达824亿美元,成为继阿里巴巴在2014年登陆美股以来,5年内最大规模的ipo。
但是,uber正在放缓的收入增长速度、成立以来的最大季度亏损、成立以来的最大裁员,及其竞争对手lyft上市以来同病相怜的表现,都为其上市后的投资者热情蒙上了一层阴影。面对目前的困境,uber能否以及何时实现逆袭,值得长期关注。
不管如何,作为颠覆传统行业的急先锋,挑战传统巨头的领先者,独角兽不墨守陈规,无所畏惧,充满了创新精神、活力和想象力。
同时,每一个独角兽都在竭力争取成为真正的巨兽,就像谷歌、亚马逊、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前辈曾经做过的一样。从这一点来看,不断提高的估值和投资金额对于那些致力于打造行业头部公司的投资机构来说,就变得可以忍受了。
该用户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