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多地发出“猪粮比”预警,表明生猪价格接近成本线。不少农户更是面临着“卖掉赔钱,不卖更赔”的窘境。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本轮猪价的下跌虽然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但是总体上是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而本次价格走低也会推动生猪养殖走向规模化,走向产业的转型升级。
生猪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就是大家熟悉的“猪周期”。猪周期就是过去我们国家生猪生产,大约是两年半到三年就会经历一个从低谷到高峰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猪周期”。但是本次“猪周期”,谷底的价格似乎有些太低了。养殖户王金友说:
养猪难养猪难,投资几十万不见收入半分钱,只见猪粪堆成山。成本6块5,我4块1卖的,卖800块钱,一头猪赔了300块。我2015、16年年我最好的时候,一头猪崽子25斤卖920,现在一头220斤的猪才卖830。
养殖户丁健告诉记者,他觉得猪价是“断崖式”下跌。
丁健:没有想到能跌那么狠啊,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是断崖式下跌,年头还差不多,现在没有想到能跌那么狠。
记者:今年大概要赔多少?
丁健:赔个十几万。
虽然猪价下跌厉害,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还是符合“猪周期”的。首先,从供应方面来看,生猪存栏的大幅增加,拉低了价格。
2013-2014年是上一轮“猪周期”的谷底。低价促使一部分养殖者退出市场。2016年开始,我国整顿畜禽养殖行业的污染问题,又有一部分养殖者退出。这就导致了2016年生猪存栏量继续减少,2016 年全国肉猪出栏量人均占有量比2014 年高峰水平下降6.8%。
因此,2016年的生猪价格上涨到了近几年来最高的水平。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分析:
2016年,养猪的效益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平均盈利每头猪,净赚800块钱。这也刺激了整个行业去扩张产能。
贵州安顺的养殖户胡帅表示,2016年高涨的价格让他也有了扩大养殖规模的念头。
当时行情好的时候肯定想扩大。但是受资金,各方的压力,没怎么扩。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猪肉产量5340万吨,增长0.8%;生猪出栏增长0.5%。大量的生猪存栏进入市场,价格降低。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认为,当前市场消化的就是2016年扩大了的生猪产能。
这种产能的增加在2017年就已经开始初步释放,2018年是第二阶段的释放。整个2018年,生猪的供应量,还要在2017年的基础上继续增加。
而每年春节过后都是猪肉需求的季节性低谷,造成了当前生猪价格更是随之走低。
其次,在需求方面,数据显示,受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 2015 年以后猪肉消费出现疲弱态势, 连续两年小幅下降, 2016 年表观消费量比2014 年高峰减少261 万吨,人均消费量比2014 年下降5.8% 。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监测分析处处长辛国昌分析,今年同样不例外:
从需求方面看,2017年零售市场猪肉消费需求同比下降1%左右。预计今年消费需求有一点萎缩,综合判断,今年市场供需还是比去年要宽松。
记者随机采访了消费者李先生,他表示,出于对健康的考虑,如今对猪肉的消费需求并不强烈。
鸡肉脂肪含量更低,适合平时健身的人群。健康菜,沙拉都是以鸡胸肉鸡腿肉为主,牛肉啊,作为这种蛋白质辅料。猪肉选择的就会少很多。
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表示,纵观本次生猪的“猪周期”,依然是市场合理运行的结果。没有必要过于担忧。
价格的降低是来自产业内部的动力。如果前几年养殖户不去扩张产能,就不会出现今天的价格。它符合生猪行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面对广大养殖户亏本的现实,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认为,每一次“猪周期”,都是对生猪行业的整理升级。抗风险程度低的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会不断地退出,留下规模更大的企业占据市场:
小型的养猪场,中型的养猪场,基本上抗抵价格波动的能力越来越低,所以他们很多都退出来了,现在留下的大部分就是中等或者大规模的养猪场,所以这次价格的变动对他们来说虽然有损失,但是他们还是扛得住的,他们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
根据各大上市企业公报, 2017 年上半年温氏、新希望六和等7 家上市企业出栏生猪同比增长28.1%, 其中,新希望集团,同比增长121.2%。数据显示, 2016 年,年出栏5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9%左右,较2007 年提高约23 个百分点。
随着规模化养殖企业不断占据市场,他们前期投入大、资金实力强, 亏损承受能力更强, 生产节奏相对比较稳定,可以稳定市场供给。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
规模化程度越高,猪周期时间就越长,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很难根据猪周期去调整自己的养殖结构,都会稳定地养猪。所以长远来看,规模化会对“猪周期”有延长的作用。
这也意味着,“猪周期”的持续时间将会增长,不利于资金有限的小规模的养殖户。温氏集团董事长温鹏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养殖缺乏规模化,组织化,本身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组织化程度低,无论是从资金上技术上,产品的销售上,产中产前,它都缺乏系统的方案来应对的。看天,就盼市场周期。还有靠自己,自我积累,手头上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它不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
消费者对记者表示非标准、规模化养猪带给他们的消费顾虑。消费者韩先生表示:
我不是特别喜欢吃猪肉。因为市面上卖的猪肉良莠不齐,有一些不法商贩他会往里面添加瘦肉精或者卖注水猪肉。它对健康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不是特别喜欢吃猪肉。
因此,生猪的规模化养殖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此外,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当前影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除了养殖规模问题以外,还有供需对接机制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养殖端和需求端的对接不够顺利,影响了生猪价格的稳定。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我国猪肉生产的供求不对接,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国外的畜牧业发展相对比较稳定,最主要的原因是屠宰加工企业和生产者签订了比较紧密的合同订单,按需求生产。产业链的紧密联系,必须要建立起来。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指出,未来屠宰企业要跟产区结合起来。
那么对于已经投入养殖的人来说,是否就要马上放弃呢?贵州安顺的养殖户胡帅说,生猪养殖者也可以尝试延伸产业链,不要只盯住传统的生猪销售,可以考虑加工、发展旅游等等,多种经营,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我们从产业发展角度一个延伸,我们在陆续发展,增加一部分三产或者销售。通过链条,围绕一产来做引申。基地加直销、基地加合作社。
总之,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生猪养殖也逐渐趋于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户需要更加全面仔细地把握市场行情,衡量自身生产能力,避免盲目投入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