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屹
行业对于微信“诱导分享”的争议,从没有中断过。因微信推广外链问题,和腾讯先后产生纠纷的互联网公司,前有阿里、百度,后有抖音、今日头条。
2019年1月26日晚,微信旗下官方账号“微信派”推送了《关于近期诱导违规及恶意对抗的处理公告》,表明对重复多次违规,恶意对抗的主体,微信将采取阶梯式处理机制。谁是这一“主体”,公告没有明说,但违规案例中,“滴滴出行”、“京东”、“网易云音乐”、“今日头条”、“今日头条极速版”、“火山视频”、“西瓜视频”等平台名字赫然在目。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家互联网平台的目前市值/估值加起来超过1600亿美金,相当于三分之一个腾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因手握着微信强大的入口和生态,既充当着裁判员也同时是运动员,并由此引发无休止的争议。
规则的制定者同时拥有规则的解释权,这是“第22条军规”的荒谬之处。那么,诱导分享,是微信的“第22条军规”吗?
从一封信到处理公告
诱导分享天天有,但微信团队直接以公告的形式,严厉指出并点名的做法很少见。
事实上,1年前的春节,微信做过类似的事情。2018年2月12月,“微信派”推送了《微信团队关于对恶意违规及对抗行为的处理规则公告》,直接点名腾讯体育、拼多多、今日头条、京东、饿了么等的春节线上活动违反了微信平台规则。
2018、2019两次打击春节“诱导分享”的公告中,唯二重合的只有“今日头条”和“京东”。
在此之前,关于“诱导分享”的争议可以追溯至2016年7月。当时,易到创始人兼ceo周航发表题为《弱者也有权利发声》的公开信,向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达不满。后来,微信团队很快发布了 《给易到周航先生的回信》,态度良好,表示只是一个误会,并予以澄清解释。
今时不同往日。2016年3月,微信日活跃用户数约5.4亿,到了2018年8月,微信日活跃用户数突破10亿,体量翻了近一倍。如张小龙所说,微信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有10亿dau的数量级的app。对于诱导分享,微信已经从温和的“一封信解释”到强硬的“处理点名公告”。
“一视同仁”
微信对诱导分享的最早明确规定,来自2015年3月推出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称,对于诱导分享、诱导关注行为,微信将根据具体违规情况,对第三方进行屏蔽链接或封禁域名处罚。
什么是诱导分享、诱导关注类内容?“规范”主要包括三方面:1)强制用户分享:分享后才能继续下一步操作。2)利诱用户分享:分享后对用户有奖励。3)胁迫、煽动用户分享:用夸张言语来胁迫、引诱用户分享。
实际上,这个定义十分宽泛。如果按照这样的内容严格执行,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面临被微信“屏蔽”的风险。从规范出发,数次公告中点名的对象确实违背了规则。
但让其他互联网平台感到“委屈”的是,微信说好的“一视同仁”并没有实现。
历次打击其他网络平台诱导分享的同时,微信都同时承诺:“对于任何违规内容一视同仁,对于任何有影响用户体验的行为,将公平、公正地进行处理”。但这个承诺几乎从未实现过,难免让其他公司指责腾讯是搞“双重标准”。
细数腾讯系产品,诱导分享行为的花样繁多,同样违背了微信一直强调的规则。
1、腾讯新闻、微视、天天快报:现金红包利诱用户分享
腾讯新闻的红包中心推出“邀请好友得红包”入口,可以无障碍邀请微信、朋友圈好友“看新闻领红包”,下载腾讯新闻app,双方各得红包奖励,邀请越多现金奖励越多,属于“利诱用户分享”范畴。
微视同样以“利”诱使用户:“发微视红包,邀好友一起赚现金”,并且在活动规则中,明确地引导用户去微信分享传播,邀请微信、朋友圈好友点赞,属于微信极力打击的集赞行为。
还有天天快报,同样存在红包诱导分享拉新活动,“邀请好友,各赚20元”,推荐用户一键分享邀请到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并引导用户:分享到3个以上微信群,邀请成功率提升200%”。
2、yoo视频:以现金大奖为名的春节营销
腾讯视频联手腾讯旗下yoo视频,在春节期间推出邀请好友碰福蛋的活动,冠以“赢18888元现金奖”的名义。yoo视频最初于2018年9月上线,据说这是一款“内部期望比微视还高”的产品。相比微视,yoo视频内容调性更高、产品理念和功能设计更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因而在腾讯内部,被认为看起来更具有胜者气质。
在yoo视频的春节营销活动中,用户只能通过“微信”或qq的方式一键登录。点击“找老铁碰个蛋”后,就会有明确的截图和引导,提醒用户保存分享图片或者链接给微信好友和朋友圈。点击“去yoo镀金”,则是提示用户下载yoo视频“必中现金”。
3、趣头条:图片分享对抗微信规则
2018年3月,腾讯领投了趣头条的b轮,投后估值16亿美元,此举当时被视为牵制今日头条的抓手。2018年9月,趣头条上市后,首日市值超过46亿美元,腾讯成为最大赢家。
趣头条鼓励用户通过微信、微信群邀请好友,并冠以“狂赚66666元”、“晒收入抽大奖”的名义。这些分享会以复杂多样的图片分享形式避开微信的平台规则。
4、拼多多:无穷无尽的诱导分享
微信登录,是拼多多登录界面最醒目的登录方式。微信一键登录成功后,进入拼多多“砍价免费拿”中心,点击商品就可以“喊好友砍一刀”。拼多多的奖励机制,鼓励用户不停地分享到微信群聊,这样就能以低价甚至免费的价格买入商品。
“拼多多的玩法是微信开放平台明确禁止的内容,换成其他平台早被封杀一万次了,但一直安然无恙地存活在微信生态里,”有行业专业人士指出,“在对待腾讯给予重大支持的拼多多上,一贯强调公平的微信明显搞了双重标准。”
微信的“为难”
道德的高地,还是实际的利益?这是微信“为难”的地方。
这个中苦衷,微信不是不清楚。张小龙在4个小时的微信公开课上也明确承认了:“我们做得不够好”,希望微信可以对所有的公司一视同仁,“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会破坏平台的公正性。”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众多互联网平台对于微信“诱导分享”指责的核心。非腾讯系互联网平台的不安全感也正是来源于此。伴随着微信对用户量和使用时长统治级的占领,所有新生的互联网平台根本离不开微信平台。
扶持自家产品是可以理解的,但包装成开放平台,就是欺瞒。名义上的开放,事实上的双重标准,终非长宜之计。
腾讯说要做互联网的“水电煤”,微信要做“连接一切”的基础设施,那么选择性中断“连接”、停止“水电煤”,或者选择性赋予“连接”、供应“水电煤”,算怎么一回事?
微信到底是谁的?微信当然是腾讯的,是马化腾的。但说到底,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微信不应该让“微信”画地为牢,变成腾讯自家的自留地,搞双重标准,只许腾讯系的产品长驱直入,而“非我族类”一律不许。
毕竟,商业竞争不应该以用户为名。
后记:前几天客观点评了一下“头腾大战”,招来一批水军谩骂。就又写了一篇,欢迎再来打脸。本号虽小,但会继续关注头腾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