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走进蜂农郑治国位于娘子关一带的蜂场,他和几位蜂农正忙着换蜂王、治蜂螨。“蜂王需要一年换一次。若除螨工作做不好,有可能引起蜂场的覆灭。”郑治国说,早去的朋友和内蒙古的农户反馈回信息,内蒙古清水河一带油菜花即将开放,荞麦刚露头。换王除螨是为近期转地所做的准备工作,他们下一站的目标为内蒙古。
今年43岁的郑治国,因外公和父亲曾养过蜜蜂,他从小就帮忙干活。1993年,17岁的郑治国开始养蜂谋生,依靠卖蜂蜜挣钱。“当时养了40多箱蜜蜂。虽然量不多,但养蜂的环境好、效益好,行话就是‘蜂养人’。”郑治国说,现在随着蜜源逐渐退化、养蜂人逐年增加,养殖成本加大,变成了“人养蜂”为主。
为了采集到更多的蜂蜜,2003年郑治国开始在我市周边小转地养蜂,从冶西镇到周边的寿阳、和顺、昔阳以及河北石家庄等地。除了采集槐花、荆条蜂蜜外,还采集荞麦的花粉。后来,他开始大转地,转向蜜源较好的朔州、内蒙古等地。
近五六年,郑治国冬天跑南方,一般12月下旬出发,在成都一带繁殖蜜蜂,第二年3月初就能打蜜;3月底,回到我省南部,采集苹果花蜜源;5月回冶西镇采集洋槐花蜂蜜;6月初赶到娘子关一带采集荆条蜜;7月中旬,去内蒙古采集荞麦和油菜蜂蜜;8月下旬,一年的生产期基本结束。他每年在家里的时间只有3个多月。
追花酿蜜的日子里,蜂农是甜蜜的创造者,也是艰苦生活的体验者。他们无法与家人团聚,常常冷锅冷灶,日子冷清。郑治国一般在林地搭棚住宿,棚里冬天结冰、夏天闷热。吃饭时常应付,有时忙得顾不上吃。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守着蜂场,孤独感不由涌上心头。郑治国说:“现在条件好了,可随时携带光伏发电板,晚上照明、手机充电不成问题。累了、困了,想想家人,心里就舒服些。”
郑治国说,转地养蜂,获得准确信息很重要。有时信息不及时,耗时耗力转到一个地方后,发现蜜源不足或气候不正常等,全面扑空往往会遭遇损失。信息灵通可以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出门在外,与人诚信交往,才能得到朋友、同行的帮助,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流。
生活的困难,不算真困难;产蜜少、挣钱难,才是蜂农最大的困难。刚开始大转地,郑治国看着别人挣钱,自己却挣不到钱,心里很着急。后来经蜂友指点,他每年转地各种费用消耗约30箱蜂的收入,同等的消耗收益越多挣的越多。后来蜂场扩大养殖规模,蜂群增加至220箱。近几年,我市养蜂技术推广站广泛宣传生产成熟蜜,蜂农的意识转变,生产成熟蜜的积极性增加。本地蜂蜜的浓度较高,在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郑治国认为,转地蜂农除了掌握技术、懂得管理外,还要了解市场、接受行情、拓展销路。随着蜂蜜总产量的增加,郑治国通过批发销售,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今年五六月,他的蜂场生产了5吨槐花蜜、4吨荆条蜜,大部分批发销往山东。
为了方便两个儿子上学,郑治国把家从村里搬到镇上,妻子照顾孩子,他在外追花酿蜜。数十年来,全家的开销主要依赖养殖蜜蜂。郑治国说:“我这辈子只会养蜂,还没想过干其他。我会用心养蜂,酿造甜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