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锥筒,是日常出行的安全卫士。收放锥筒却危险重重。摆筒能手,默契配合三余载;摆筒神器,初出茅庐献绝活。同台竞技,究竟哪方更胜一筹?
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发生864.3万起交通事故,其中高速公路事故占比大。事故发生时,如何快速准确地摆放安全锥筒,引导车辆分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摆放安全锥筒可是有讲究的。锥筒需要呈直线,间距8至10米。间距的要求之所以是这个范围,是因为摆放时完全凭借眼力和手感。而汉宁路政大队洋县路政中队有一位摆筒能手杨海刚,他究竟“能”在哪呢?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杨师傅摆筒不仅快,而且间距的误差极小。
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这小小的锥筒有6斤重,摆放的时候需要拿起,摆好。杨师傅说有时候要摆2、3公里的距离,而他需要与高速的车流并肩,看来这项工作的艰辛与风险远比我们想象的多。我们的记者才试摆了几个锥筒就叫苦不迭了。
那么究竟有没有机器能让摆放安全锥筒变得安全又高效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汉中洋县的发明大王张新明。他历经三年的时间,终于把安全锥筒收放机发明出来了。这台机器采用电瓶为动力源,通过连杆传动、红外线控制及导向支架的稳定,实现机械收放安全锥筒。提高了收放安全锥筒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大大降低了这一工作的危险性。
这台安全锥筒收放机可安装于轻卡车底部,使用时拉出,不影响车辆本身用途。一台机器只需要调整收放臂及稳定支架的位置,就可以完成收锥筒和放锥筒两个工作。机械臂的工作频率可以保证摆放的锥筒间距一致。
这样的神器刚研发成功,发明人老张就广发英雄帖,吸引了摆筒能手杨师傅来挑战。一边是技艺高超的摆筒能手,一边是初出茅庐的摆筒神器。当他们同台竞技时,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最终,安全锥筒收放机无论是摆放还是回收锥筒,效率都远超摆筒能手。比赛最后,摆筒能手杨师傅还和发明大王张师傅达成了合作意向。看来有了摆筒神器,以后的工作能轻松不少了。
我爱发明
《摆筒标兵》
播出时间:1月12日 18:58
监制/张广义 主编/刘铭 黄丽君
编辑/石岩 迟宇菲 马宝涓(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