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奥丰作物病害防治有限公司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疮痂病发生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马铃薯种植当中的主要病害。那么,马铃薯疮痂病该如何防治?现将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症状
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浅棕褐色小突起,扩大后形成直径约0.5cm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病斑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
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别于粉痂病。粉痂病是块茎上生褐色的隆起块,以后表皮破裂与疮痂相似,但是隆起部的里面不长孢子,这是不同之处。
马铃薯为什么会得疮痂病
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为sterptomycesscabies,称疮痂链霉菌,后壁菌门链丝菌属放线菌疮痂链霉菌,有分枝的菌体呈细丝状,菌丝尖端和孢子丝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表面光滑的分生孢子。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带菌肥料和病薯是主要初原始侵染源。病菌主要侵染块茎,从皮孔和伤口侵入、染病。
总体防治思路及作用机理:
1、喷施定植沟:
喷施种块,修复种块创伤面,提高种块抗侵染能力;在药液所到处一定时期内形成保护区使植株免受侵染;营养复壮快速提苗增强株体力。
2、花期普防(现蕾期、开花1/3时):
开花时马铃薯迅速进入幼果膨大期,表皮细嫩、膨大时易于擦伤,易被病菌侵染,侵染后易于快速繁殖形成病灶,进而形成疮痂面。
通过喷雾药液传导至根部杀死病菌,在有效保护期内杀死周边病菌对幼果形成保护,并修复幼果伤口减少病菌侵染途径。
喷施中药后叶片大、厚、舒展、油绿,光合作用强有明显的复壮作用,能够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重点防治:
对上茬患病区、雨后积水区作为重点防治区位,视情况采用提高浓度、增加用药次数或小区域穴灌等方法重点防治。
1. 防治方案:
普防方案:
(1)下底肥时,施用奥农乐微生物菌剂(可与有机肥、农家肥、化肥混合施用),按每亩25-50公斤使用,可穴施、沟施、或撒施(需深翻)。
(2)下种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喷施定植沟,药液对准种块喷,以达到种块消毒、修复伤口的作用;
(3)苗期,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5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
(4)现蕾期(或下种60天后)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进行叶面喷雾,可同时进行滴灌或冲施;
(5) 开花数量占1/3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进行叶面喷雾,可同时进行滴灌或冲施。
病区治疗方案:
(1)在普防的基础上对患病区、上茬患病区、雨后积水区等重点区域,使用青枯立克60-150倍+大蒜油800-10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穴灌2-3次,每次间隔5-7天,病情严重的复配其他化学杀菌剂;
(2)重点防治时间:膨大期遇高温、多雨天气,应强化普防措施如: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
四、注意事项
1.青枯立克与其它药剂复配时,应首先稀释青枯立克作为母液,再依次稀释其它药剂。
2.地力旺不能与大蒜油及化学杀菌剂复配。
本文介绍了七种主要的马铃薯病毒机病毒及其危害。
pvx和pvy可以联合感染马铃薯,被称为马铃薯皱纹花叶。马铃薯在我国的降解主要是由复合侵染引起的。复合侵染植物的矮化和萎缩是非常明显的,严重的侵染导致无法形成商品块茎。
症状表现
只危害薯块。发病初时在薯块表面产生褐色隆起的小斑点。扩展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中部稍凹陷、外缘隆起的褐色疮痂状病斑。病斑仅限于薯块表层,一般深度1-2毫米,深者3毫米以上。后期病斑连接变为5-10毫米大木栓化硬斑,严重影响薯块的商品价值。
发病原因
病菌可随种薯越冬。病菌也能在土壤中越冬,并腐生多年。病菌可由病薯、土壤、家禽粪便及地面流水传播。幼薯表皮木栓化以前,病菌可由皮孔或伤口侵入而引起发病。薯块表皮木栓化后,病菌很难侵入。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 -30℃ ,土壤较干时发病重。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的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的厚皮品种较抗病。
发生条件好特点
疮痂病从开始结果时候感染,随着土豆膨大而发展,膨大期盛。内蒙古、河北、陕 西等省的病斑主要以凸起型为主,山东、四川、山西、甘肃省的为凹陷型病斑,平状病斑 在云南、黑龙江、山东的个别地区相对较多。
1、病原的存在:土壤自身带菌和种薯带菌传入土壤,继而繁殖。在防治得当的情况下 当年当季不会形成危害;在防治不当的情况下,当年当季就会形成危害。马铃薯收获后, 通过病残体及土壤存活,有的细菌通过不断繁殖存活长达十年难以治疗。
2、温度和土壤的酸碱度: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特别是在28℃左右的中性 或微碱性砂壤土环境中,极易引发疮痂病。细菌在ph值为6-7时是存活繁殖好的环境,在 ph5.2以下却很少发病。而马铃薯适宜高产的ph值为5.5-7.0。因为使用化肥追求高产,连年种植条件下土壤碱性增大,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也使 得与之有拮抗关系的有益菌减少。所以在气候干旱、土壤干燥、通气性好、中性(ph: 5.5-7)或碱性的马铃薯田处于高温条件下一般会发病较重,并且在土壤偏碱性、连作重茬 严重的地区发病率较高。
3、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马铃薯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品种改 良之后皮层较薄,早期生长较快,也易于被细菌侵染。
4、中微量元素失衡,主要是钙肥、硼肥用量不足。导致马铃薯生长不良、力低下 。
5、块茎膨大期,人工浇水或集中降雨,细菌病原会因为有充足水源而快速繁殖或转移 ,低洼地块积水较多往往发病较重。下水头往往容易成为危害蔓延的重点。细菌菌源具有 好氧特征在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沙质土中繁殖快,因此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或者 高温干燥天气,非酸性的砂壤土发病重,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发病也重。
总体防治思路及作用机理:
1、喷施定植沟:
喷施种块,修复种块创伤面,提高种块抗侵染能力;在药液所到处一定时期内形成保护区使植株免受侵染;营养复壮快速提苗增强株体力。
2、花期普防(现蕾期、开花1/3时):
开花时马铃薯迅速进入幼果膨大期,表皮细嫩、膨大时易于擦伤,易被病菌侵染,侵染后易于快速繁殖形成病灶,进而形成疮痂面。
通过喷雾药液传导至根部杀死病菌,在有效保护期内杀死周边病菌对幼果形成保护,并修复幼果伤口减少病菌侵染途径。
喷施中药后叶片大、厚、舒展、油绿,光合作用强有明显的复壮作用,能够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重点防治:
对上茬患病区、雨后积水区作为重点防治区位,视情况采用提高浓度、增加用药次数或小区域穴灌等方法重点防治。
1. 防治方案:
普防方案:
(1)下底肥时,施用奥农乐微生物菌剂(可与有机肥、农家肥、化肥混合施用),按每亩25-50公斤使用,可穴施、沟施、或撒施(需深翻)。
(2)下种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喷施定植沟,药液对准种块喷,以达到种块消毒、修复伤口的作用;
(3)苗期,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5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
(4)现蕾期(或下种60天后)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进行叶面喷雾,可同时进行滴灌或冲施;
(5) 开花数量占1/3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进行叶面喷雾,可同时进行滴灌或冲施。
病区治疗方案:
(1)在普防的基础上对患病区、上茬患病区、雨后积水区等重点区域,使用青枯立克60-150倍+大蒜油800-10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穴灌2-3次,每次间隔5-7天,病情严重的复配其他化学杀菌剂;
(2)重点防治时间:膨大期遇高温、多雨天气,应强化普防措施如: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
四、注意事项
1.青枯立克与其它药剂复配时,应首先稀释青枯立克作为母液,再依次稀释其它药剂。
2.地力旺不能与大蒜油及化学杀菌剂复配。
马铃薯无性繁殖,随着种植代数的增加,病毒呈几何倍数增长。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病毒药物。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实验室脱毒获得干净无毒的试管苗,逐步扩大并投入田间,并逐年更新,确保种薯干净无毒。干净无毒的种薯是防止病毒性马铃薯降解的前提条件。
纺锤体-块茎病毒(pstvd)是我国严格禁止使用的检疫性病害.该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叶片萎缩、紫顶或束顶矮化。块茎变小、细长、膨大、纺锤形和生姜样变形,可能导致块茎开裂,严重影响块茎的质量和商业质量。
病毒(pva),也称为马铃薯光花叶病毒,引起植物的马赛克,斑驳和起泡。有时症状不明显,蚜虫,树枝和树叶被用来擦毒。高温,特别是高土壤温度(> 25℃),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和传播,并降低薯片的活力,从而削弱对病毒的抵抗力,通常易受疾病影响,导致种薯。降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