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肾脏病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号称“无声的杀手”,对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糖尿病肾病(dkd)作为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在2019年6月举办的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肾病科的郝传明教授以“糖尿病肾病的综合诊治”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内容主要分为dkd流行病学进展、筛查和诊断、治疗管理三个部分,小编对内容进行了整理,供大家阅读。
郝传明教授
有研究显示,在我国dkd已经超越肾小球肾炎等慢性肾脏病(ckd),成为患者因肾脏病住院治疗的首要原因,与此同时,dkd也正在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透析治疗的主要原因。另外,与不合并dkd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dkd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更高。
dkd流行病学进展
1型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基本遵循图1所示的曲线,即在早期时候,肾小球滤过率(gfr)会出现阶段性的上升(属于高灌注状态),随着病程的发展,gfr逐渐降低,尿白蛋白逐升高(由微量白蛋白尿进展为大量白蛋白尿),当达到大量白蛋白尿阶段,患者的肾功能会快速下降,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0-20年。2型糖尿病肾病的病程与1型基本一致,但由于2型糖尿病的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者确诊2型糖尿病时,其实已经患病多年,因此其dkd的发展阶段更应受到重视。
注:红线代表gfr,绿线代表白蛋白排泄率。
图1 糖尿病肾病病程
dkd的危险因素:dkd的发生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患者年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肥胖、吸烟六项因素有关。其中,除了“遗传易感性”和“年龄”这两项因素不能进行人为干预以外,“血压”、“血糖”、“肥胖”、“吸烟”这四项都可以进行主动管理。
在此六项危险因素中,家族遗传易感性造成dkd的风险非常明确(目前尚不确定dkd的发病风险与哪些基因有关),一项来自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
如果父母都没有蛋白尿,下一代发生蛋白尿的机会为14%;
如果父母有一方有蛋白尿,下一代发生蛋白尿的机会为23%;
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蛋白尿,下一代发生蛋白尿的机会为46%。
研究结果有力的证明了此种疾病的家族倾向,提示当遇到糖尿病患者时,医生应询问其家族病史,如果符合上述情况,我们要特别关注该名患者dkd的发展进程。
另外有研究显示,随着其他危险因素数量的增加(如高血压、高血脂),多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心血管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的发生风险相应增加(图2),因此危险因素的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意义重大。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dkd的发生和发展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存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图2 糖尿病并发症
dkd的筛查和诊断
1.dkd筛查
定期筛查有助于dkd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延缓dkd进展。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肾病筛查可在总体上节省医疗费用。早发(即40岁之前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dkd的风险显著高于晚发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我国dkd的知晓率不足20%,治疗率不足50%,有关dkd的筛查任重而道远。dkd的筛查流程见图3。
图3 dkd筛查流程
2.dkd诊断
dkd的临床诊断标准详见表1,其中糖尿病病程10年及以上是dkd的最强预测因子。
表1 糖尿病肾脏病诊断标准
注: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如出现表中任何一条,应考虑其肾脏损伤是由糖尿病引起。
dkd的严重程度分级:根据白蛋白尿的分期可以描述和判定dkd的严重程度(见表2)。白蛋白排泄率(aer)<30mg/d为正常水平,aer在30-300mg/d之间称为微量白蛋白尿阶段;aer>300mg/d被称为大量蛋白尿或显性蛋白尿阶段;当aer>300mg/d时,提示患者疾病比较严重,肾功能往往会出现快速下降。
表2 dkd严重程度分级
注:*相对于年轻***而言;**包括肾病综合征(通常aer>2200mg/d;acr>2220mg/g)。
肾活检: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指征应考虑进行肾活检。
1型糖尿病患者,无糖尿病眼底病;
血尿(红细胞管型)(66%糖尿病肾病患者可有血尿);
短期内发展的大量蛋白尿(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短于5年);
短期内肾功能快速下降;
有提示其他系统性病变的表现。
白蛋白尿:利用尿白蛋白判定dkd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研究显示,约有30%伴尿白蛋白的糖尿病患者不发展成为dkd,约20%糖尿病肾功能下降患者,不出现白蛋白尿。并且糖尿病患者即便出现微量尿白蛋白,仍有机会可以出现疾病转归(见图4)。这说明利用白蛋白尿指标评判dkd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综合其他因素共同评价。
图4 微量白蛋白尿转归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通常早于dkd。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dkd患者常合并视网膜病变;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帮助诊断dkd,但如果患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不能排除dk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情况可作为dkd评价标准的综合考虑因素。
dkd的4b2a强化分层管理
郝传明教授提道,应从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两方面对患者进行管理,管理内容包括血糖(blood glucose,目标为hba1c<7%)、血压(blood preesure,目标为130/80mmhg)、血脂(blood lipid)、体重指数(bmi)、蛋白尿(albuminuria),使用ras抑制剂(包括acei和arb),以上简称4b2a,并且做到尽早起始、强化治疗和分层管理。
管理是否到位,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国外研究人员开展的steno-2试验显示(图5),在给予160名伴随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强化治疗方案为hba1c<6.5%,总胆固醇<175mg/dl,甘油三酯<150mg/dl,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ras抑制剂,无论是否伴随高血压),使用最小剂量阿司匹林]7.8年后,与常规治疗相比,强化治疗组参与者在死亡(p=0.02)和心血管风险(p<0.01)方面的获益具有显著差异性,这种获益至少持续5.5年。
图5 steno-2试验结果
总结
最后郝传明教授总结道,对高危糖尿病患者定期筛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egfr等肾功能指标有助于实现对dkd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延缓dkd进展。同时,对于dkd的诊断,应根据患者uacr和/或egfr降低的情况、同时排除其他的ckd可能因素而作出综合的临床诊断,利用尿白蛋白和视网膜病变作为dkd诊断依据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患者的其他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对于dkd的治疗管理应在4b2a几个方面着手(4b2a代表的意义请见上文),并做到尽早起始、强化治疗和分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