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说起谋臣武将,自是如繁星点点,数不胜数,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将军,他原先不过边郡小吏,从吕布驰骋南下,转战四方,后归降曹操,建功立业,大战逍遥津,能止小儿夜啼,他就是张辽张文远,魏五子良将之一。
曹操在上表向汉献帝为手下五子良将请封时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⒐模植恢搿s智脖鹫鳎秤β茫е谠蚝停盍钗薹福钡兄凭觯矣幸攀аb酃陀茫烁飨猿琛/p>陈寿《三国志》: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这是“五子良将”称呼最早的来源。
张辽像
张辽本是聂壹后人,那么聂壹是谁呢?了解汉史的人或许听说过,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为了掌握军权,同时血洗自高帝以来匈奴人带给汉室军民的耻辱,悍然发动了马邑之战,结果失败了,大行王恢挺身而出,承担下了这个责任,全族被灭,而聂壹也就是这一次马邑之战失败的aoe所波及的一部分人。
早年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的领导下,恪尽职守。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曾亲自劝降昌豨,攻袁氏而转战河北,在白狼山之战力排众议而临时持麾并率领先锋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以静待哗平定新军叛乱,勇登天柱山击灭陈兰、梅成。此后,驰骋于江淮。
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领800将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全都披靡溃败、闻风丧胆。其后,率领追兵,再次击破孙权、凌统、甘宁等人,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也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抵御孙权。在张辽染病后,孙权依旧对他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能够体现张辽智将,治军严谨的事件很多,张辽本人一生更是功勋显赫,主要的还是威震逍遥津那一战。
建安十八年(213年),与臧霸同为征濡须口的前锋,后攻破孙权江西营,擒获孙权都督公孙阳。
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亲征皖城,张辽从合肥向皖城驰援,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于是,张辽在硖石的南面迅速筑起了一座堡垒,作为合肥的前哨。
同年七月,曹操征伐孙权。同年十月,曹操无功而返。曹操在离开合肥时,带走了大批部队欲作西征之用,给屯驻合肥的张辽与乐进、李典等将领只留下了七千余人。张辽得知曹操有西征之意,认为合肥即将孤立无援,孙权必会趁机来攻,于是开凿了藏舟浦,用来隐藏舟船。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领重兵西征张鲁,让护军薛悌送去一封信函,信函边还写明,要在有敌人来攻时再打开来看。
不久,东吴首领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张辽与诸将打开信,信中说:“若孙权军来到,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与战。”曹操只是大致明确了3位将领的分工,但是,何时出城、出城人数、攻向哪里、如何接应等等具体措施,却令合肥诸将们都感到很疑惑。张辽根据曹操远征汉中而合肥缺乏后援的现状,做出了分析,消除了诸将的疑惑。李典也对张辽所说的话表示赞同。
于是,张辽在当夜募集敢于出城迎战的精锐将士八百人,开剥牛支让将士饱食,准备明日大战。天色刚亮时,张辽被甲持戟,亲自先登直陷敌阵。在他率军冲入东吴的中军营垒之前,张辽就已经亲自斩杀了数十名东吴士卒和两名东吴将领。他一边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号,一边拼杀,冲入东吴的中军营垒。此后,张辽率军一路猛攻,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之下。孙权见状大惊,孙权身边的众将士也因惊慌失措而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于是,孙权等人逃跑到一座较高的山冢上,用长戟来自卫。张辽见敌方主帅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但孙权没有轻举妄动,随后孙权发现张辽所率领的士兵非常少,于是聚拢东吴军队将张辽的部队重重包围。张辽在吴军阵中左冲右突,终于打开包围圈,率领部下们突围。但在第一次突围时,仅有数十人突出重围。阵中仍然有没出突围出来的将士们向张辽大喊呼道:“将军舍弃我们了吗!”张辽在危难之际而不忘其众,又杀入重围,救出被围困的众人。孙权的人马皆望风披靡,没有人敢抵挡张辽。从早晨战至日中,吴军锐气为张辽所夺。曹军此时还城修业进行守备,众心方才安定下来,诸将对张辽所为均表示叹服。在张辽800将士成功以少胜多之后,合肥城内因为军心稳定而守则必固,反观孙权的军队则丧失了斗志。孙权攻打合肥十馀日,始终攻不下来,于是还军退师。张辽率诸军乘势追击,几乎捉住孙权。而孙权与甘宁蹴马趋津,才得以死里逃生。曹操闻此,对张辽的表现大加赞许,并拜张辽为征东将军。当时,曹魏军队的主力远在汉中,而江淮一带的曹魏兵力则非常空虚。
史载: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东吴大将陈武也是死于此役,至于说是死于大战还是在张辽追击孙权的过程中,史学界没有定论。
张辽影视剧照
史载“太祖大壮辽”,“大壮”两字在《三国志》里仅用过两次,分别是在《张辽传》、《徐盛传》,可见分量之重。
张辽在此次战役中,前后共发起两次突袭,皆大胜东吴。虽然,孙权本人在这两次突袭中,分别以“走登高冢”、“蹴马趋津”的方式逃离危险,但是,东吴军队遭受重创。所向无前的庐江上甲,更是遭受灾难性的打击,其首领陈武也奋命战死。
此役震惊东吴,在东吴一方的记载中,计《三国志·吴书》连裴注中,述及此次战役的列传有八篇。虽然,孙权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君主,并且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陈武、宋谦、徐盛、潘璋、贺齐等许多将领一起出征,但是,在遭遇张辽的两次突袭之前,东吴将领们并未做出任何在战败之前的预先提示(例如,张郃提示袁绍,李典提示夏侯惇,蒋济提示曹仁,聂友提示诸葛恪,张翼提示姜维),说明张辽观察到的作战机遇,是东吴诸将们都没有观察到的。
此役之后,若江东小儿啼哭不止,其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童就不敢再哭泣了。此所谓张文远大战逍遥津,能止小儿夜啼。
张辽的军事表现受历代所尊崇。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张辽止啼”一语。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魏征东将军晋阳侯张辽”。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邓艾、陆抗而已。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张辽。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张辽亦位列其中。另外,日本俗语中有所谓“辽来来(辽来々)”一语,正是来自张辽止啼的典故(手动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