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中国传统工匠创造出许多手工艺品,有许多传统手工技艺还是一个时代象征,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多技艺逐渐消失,下面介绍下这些近代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
一、平遥推光漆器
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其中平遥县的推光漆器,历史悠久,唐朝开始,推光漆工艺基本形成地方特色,到明清时已具相当规模。
山西著名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
平遥推光漆器现有品种多为高档屏风、挂屏、大小衣柜、陈列柜、首饰匣等。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
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画工和镶嵌车间,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画工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才允许在漆面上勾红点翠,独立操作。
刻绘工人的刀锋,要求象笔锋一样,粗细相间,深浅适度,起落自如。镶嵌原件的制作台上,工人们把河蚌壳、螺钿、象牙以及彩色石头加工成各种原件,由镶嵌工人根据图案的要求,巧妙地镶妥粘牢。
清朝以前,推光漆器为素底描金,清初开始以金漆器为主,中期创出了增厚漆层、推出光泽新工艺,自此,平遥推光漆器形成以磨推漆面与描金彩画相结合的独特工艺风格。
二、佛山灯色扎作艺术
佛山灯色是佛山市一种有地方特征、民族特征的传统官方工艺美术品。彩灯在佛山民间称作灯色,扎作,是以人物、动植物、亭台楼阁等为对象进行立体造型制作。
佛山民间艺术家研究设计制作的灯色是中国传统灯色艺术的一支主要流派,具有江南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传统上称“佛山灯色”,明清时期的史志早有详细记载。
佛山灯色扎作主要以竹篾、铁线等材料手工扎作成型后粘贴上各色丝绸布料、花边、彩穗,配衬上佛山特有的“佛山剪纸”图案,或在丝绸上绘画各种图案而成。
佛山灯色扎作艺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款式和品种更丰富多彩,并由原来的室内艺术走向广场艺术,由单个作品走向规模组合,其特点是造工传统而造型新颖,造工精细。
佛山灯色多彩多姿,有效丝绸、竹蔑和铁丝为材料做成的各式彩灯,争奇斗艳;有以灯炷、通草、芝麻、瓜仁、刨柴等做成的春色灯,严厉朴素;有以竹蔑、各色尼龙布做成的种种拟人状物,栩栩如生。
佛山灯色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拥有各式各样工艺精湛的代表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和欢迎。每年都应邀到国外展出,受到国外各界人士欢迎。
三、杭州西湖竹骨绸伞
伞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据说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制作。古代的伞又称为“盖”。它和扇一样,最初是用鸟的羽毛制成。随着丝织品的出现,才逐渐采用罗绢作伞。
明清时代,我国制伞业尤为发达,从这时起,不少小说和戏曲都有写到伞。众所周知,《白蛇传》中许仙借伞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西湖断桥边。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西湖绸伞创制于本世纪30年代初,据说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创作,由于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受到人们欢迎。
由于提高了制人伞技艺,目前国际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撑收自如的自动伞,但西湖绸伞仍以其独特风格,博得人们喜爱。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
西湖绸伞的品种很多,有的遮阳遮雨的日用绸伞,有五彩缤纷的彩虹伞,有舞蹈演员有台上撑打的舞蹈伞,有杂技团演员走钢丝用的杂技绸伞等10多个品种。
总之,以上是我们还见到的传统手作品,许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呼吁热爱传统文化,特别热爱是传统技艺的同仁,共同保护这些传统技艺。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