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难,猪肉贵?该村帮扶干部却以养鹅助村民脱贫致富
2024-4-7 10:57:31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大家看到这张照片,首先映入脑海的会是什么呢?我想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骆宾王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其实,关于鹅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王羲之了。王羲之爱鹅天下皆知。话说有一道士,他很想得到一幅王羲之的墨宝,但苦于没有交情,担心被拒,于是心生一计,暗中养了一群鹅,精心喂养,好生侍侯,并有意在王羲之经常出入的地方放养。某日终于被王羲之撞见,发现个个白鹅都是雄赳赳气昂昂,十分好看。于是便想高价购买,没想到道士不肯出售。王羲之只好苦苦哀求,最后道士却说只要你答应我的条件,我就把鹅送给你。无奈跟随道士回至道观,只见道士将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拿出,向王羲之说:只要你肯帮我抄一幅“黄庭经”,我便将白鹅送给你。王羲之一听高兴不已,二话不说便开始奋笔疾书,由于黄庭经字数众多,花了半天的时间才终于写完,从而如愿以偿。
而此时,我就坐在江西省上犹县营前富湾养殖基地的办公室,与下湾村第一书记李平良聊着天。外面鱼塘及铁架棚里,大批的肉鹅有的在戏水,有的在静立……
在问起当初为什么会想起搞肉鹅养殖产业?李平良陷入短暂的沉思,随即话匣子也打了开来——
县审计局为下湾村驻村帮扶单位,他也成了驻村工作队成员之一,并被指派为村第一书记。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发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严格执行国家扶贫政策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创业创收,提高致富能力,才是长久之策。而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在日常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群众有发展养殖产业的愿望,但苦于不了解市场、不懂技术、没有销售渠道,一直以来都没能做起来。
李平良立即将这一群众呼声向县审计局主要领导汇报,积极争取支持。县审计局主要负责同志听取情况汇报后,马上组织审计局班子开展调研、走访,并积极与镇村沟通联系。
经过综合研判:下湾村位居云水河畔,全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这里土地肥沃,水利、牧草资源丰富,地势平缓,交通便利,环境较好。沿河有300多亩鱼塘及土地被一村民承租后闲置,如能整体综合开发利用,定能为当地带来发展机遇。
在与原承租村民反复协调后,最终获得支持,于2018年年初协助上犹县富湾农业专业合作社完成了从原承租村民手中转租土地,邀请专家认证、规划,并通过单位支持、企业赞助、社会帮扶等方式建立了富湾养殖产业基地。
在确定养殖项目前,根据一村一品差异化,以及地域优势,作了大量市场分析,比较得知,发现肉鹅养殖前景看好。于是,一个以肉鹅养殖、生态鱼养殖、垂钓基地、旅游休闲和生活设施等功能划分,通过“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方式打造高产高效精准扶贫基地正式成立。
目前,富湾养殖基地主要通过3种方式帮助贫困户和村民增收致富。
一、务工方式。基地通过吸纳贫困户务工解决部分家庭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生态鱼和肉鹅养殖产业已吸纳5名贫困户务工,待旅游观光和垂钓正常运营后,还可吸纳10人到基地务工;
二、领养方式。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基地与养鱼、养鹅散户进行领养合作,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养殖产量,并以代购代销方式解决散户销售难的问题,促进养殖产业良性发展;
三、寄养方式。采取贫困户将鹅寄养在基地,由基地负责管理的方式,帮助弱劳力和无劳力的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问题。
基地现在重点发展的是生态鱼和肉鹅养殖产业。生态鱼采取资源循环共享、立体粗养式养殖,每年可产生态鱼约15万公斤,年产值约300万元;肉鹅养殖每月一批次,每批次可以链接贫困户10到20户,全年可以实现产业全覆盖。有了这个产业,不仅可以促进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贫困群众有持续增收的途径。
现在,所产肉鹅畅销广东、福建等地,供不应求,为基地带来稳定的收入。
这段时间,由于非洲猪瘟,以及环保的高压态势,本地农村取缔了大部分小规模养猪基地,猪肉市场紧俏,价格一路走高,带动其它肉类价格飚升。市场对生态鹅的需求剧增。
我们现已初步跟有关农户商量好,承租了一片山林草地,决定继续扩大规模,重点发展生态鹅养殖。相比之下,生态鹅养殖成本与饲养鹅相比,成本低了三分之一,但肉质更加鲜美,销路更加广阔,价格也是高上三分之一。李平良说道。
说话间,一村民走了进来,道了一声“李书记”,李平良连忙站了起来,笑脸相迎,供茶奉烟让座。很难想象,曾是三尺讲台的谦谦师者,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抽着七块五毛一包的金圣烟;或许常常行走于乡村之间,白晰的脸庞被阳光爆晒,罩着一股黑红;抑或太忙,两腮也冒出密密匝匝的胡子,犹如一根根钢茬……
不便打扰,我起身告辞。窗外,一群群肉鹅,正笼罩在斜晖里,白色的羽毛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格外亮眼。
该用户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