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大医院纷纷取消内科门诊!让不让人好好看病了?

2024-4-7 8:03:39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11月1日,宁波市第一医院宣布,将首先试行取消大内科普通门诊,但保留大外科普通门诊。其次,严格控制门诊量,针对专家、专科、专病门诊,根据疾病特点进行门诊量限号,每半天门诊量不超过50号。
其实,宁波并非首家进行“减肥”的医院,此前北京、上海、东莞,贵州、青海也开始了取消三级医院门诊的系列动作。
门诊瘦身
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要干什么,还让不让人好好看病了?
恰恰相反,逐步取消内科门诊,就是让大家能好好看病,尤其是“偏基社”(偏远、基层、社区)等地地区的大众和病患,有望在家门口旁边就医。
一减一增,真正发挥大医院的功能
医院本该这样
现实却是这样
和许多地方医院一样,宁波此次大手术中,不仅有减法,也有加法。宁波市第一医院计划增加全科门诊和专科门诊,以满足就医需求。
一直以来,三甲医院聚集在省城或发达城市,全省或全市,不管是城区还是乡村,有个大病小病,急病慢病等纷纷跑来三甲医院就医。
也不能完全怪就医者,基层社区卫生医疗缺失或不足,难以满足需要,另外基层的医生设备等让人不放心。
涌向省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就一点不奇怪了。造成结果是,许多三甲医院不堪重负,医生超负荷运转,医疗资源更加显得紧张。有些疾病,根本不需要来三甲医院,有些人,也根本不需要来三甲医院,但由于上述等种种原因,上大医院成为就医的奇观,也是顽疾。
三甲医院本来担负着治疗研究重病,大病和公共卫生的指责,但要面对汹涌的一般就医潮,已经严重束缚三甲医院的长期发展,对大医疗没什么好处,对患者和公众健康长期也不是好事。
如宁波市第一医院一样,三甲取消内科(因为内科经常是慢性病,健康管理比来医院治疗更重要),增加全科门诊和专科门诊(这些才是就医的绝大多数病例),给自己减负的同时,也在提升应对更多普通患者的需求。
二,好医生下社区,首诊在基层
全科医生,某种程度是百科医生
多数人生活在中小城市,多数人生活在社区。
要解决看病难,就是要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实现首诊在基层。
未来的就医肯定是这样:大病重病,首诊基层后直接送到大医院。而一般般的常见疾病,占了90%就医人数的小病轻病被首先导流在基层就医。二甲、乃至三甲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有望减轻,患者和医院实现了有效、节约的对接配置。
未来增加全科门诊,能否解决看病难
未来的医院门诊是这样:大医院普通门诊要逐步萎缩至消失,普通门诊资源回归中小医院至社区医院,下大决心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基层去,未来卫生工作主战场在基层和社区。
未来的医生是这样的:全科医生大量增加,就如物管人员一样,聚集在社区,他们对90%的疾病都有了解,更加注重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时间能够长些。
三,医药代表转战基层?
但愿不再是梦想
如果门诊逐渐压缩或有些门诊干脆取消,那大医院岂不是失去了一块肥肉?
据广州市的数据,2014年医院门诊次均看病费用250.7元,三级医院的费用比平均数只高不低,按照日均门诊量一万人次计算,取消门诊后医院每日至少减收250万元,这意味着大医院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收益来源。
其实,医院的收入挂号是小头,药品以及以药养医才是大头。另外,患者公众对疾病和疾病治疗有着太多的误解,开药多(营养药也多)、输液多、反复来医院多,这才造成了医疗费用的巨量。
纾解大医院的就医量,做强县以上的医疗,以及逐步砍掉以药养医的机制,作为公立医院的三甲医院的医生医院才能解放出来,正常健康运转。
大医院医生钱太多,可有命花吗?天天超负荷看病,有几个医生喜欢受得了。真正的大头是医院。有个医生朋友就说,个体医生收入其实受到了医院限制和分配,并非看病多开药多,你个人就可以无限增加收入。此外,部分医院已经开始限制门诊医生开抗生素的处方权
大医院每年的注射液和各类药品,是医疗收入的大头,也是药企和医药代表每年重点进攻的对象。为这事,多少药企和医药代表像苍蝇一样盯着大医院,也有多少医生栽了跟头。
有个玩笑话说,分诊医疗是否成功,就看有多少医药代表在基层。如果未来几年内,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医药代表也大批量“扎根基层”,或许不见得是坏事。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