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是我的梦想,我也因为养殖而感到自豪和开心。
大家好,我是兽医小于,我是一名牛羊兽医,有喜欢养殖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兽医养殖方面相关知识,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羊病的临床诊疗实践中,发现有不少养羊的朋友自以为有多年养羊的经验,羊发病后一般自己购药治疗,但疗效大都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听病就防,见病用药
有的养殖户一听到当地近期发生了某类传染病,不进行调查研究,就马上给羊进行免疫接种。这样很可能会造成洁净饲养场的污染,将病菌带入饲养场,如布氏杆菌病等。如果本场无病,只要注意消毒,加强管理,注意引种隔离观察即可,不需不必要的防疫。
其一有的养殖户,当羊发生疾病后,只对致病因素进行治疗,忽视提高病羊的防御能力或抗损伤能力。很多人认为只要把饲养管理搞好羊就不会得病,这个也是错误的,传染病感染是不以羊的体质来决定,体质强壮可能感染晚一些或者感染率低一些,但最终还会发病,谁见过小反、羊痘体质强壮的不发病;有的传染病体质肥胖或者营养高的羊发病率高,如羊肠毒血症膘肥体壮羔羊容易发生。在临床上应采用综合性治疗,既要消除致病因素,又要加强对病羊的护理和防疫,提高其特异性抵抗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二、对羊病一知半解,诊断不确切
有些养羊户对疾病认识一知半解。如,一见流鼻涕,就认为是肺炎;一见咳嗽、拉稀,就认为是小反;一看到下颌水肿就是肝片吸虫;剖开胸腔看到积液,就是胸膜肺炎……。殊不知,近些年来,随着环境的逐步恶化和病原体的不断变异进化,很多疾病的症状或病理变化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单一感染的疾病已很难再见到。养殖户还以老眼光看待新情况,不知道有很多的疾病都是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在实际生产中,混合感染的类型有病毒性和细菌性混合感染,如,小反与大肠杆菌病、肺炎球菌、支原体混合感染;细菌性混合感染,如巴氏杆菌与链球菌;细菌病与寄生虫病混合感染,羊大肠杆菌病与球虫病;肝片吸虫与化脓性棒杖杆菌混合感染;由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在诊断上如果分不清主次,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为疾病的诊断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一旦诊断错误,治疗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治疗不及时,贻误最佳时机
羊群发病后,大多数养殖户都不能在第一发病时间给予既对症状又求根本的治疗。如,当羊群精神稍差,大便有些不正常,吃草较慢时,他们还不知羊群已经发病,更不会投药治疗。等到出现死羊,而且死亡不断增加,羊群食欲大减时,才知道羊群已经染病。于是匆忙用药,但为时已晚,疗效自然不好。
养羊成本是个综合性概念,不仅仅是药费。也有少数养殖户在发现羊得病后,一味地惜本,为了节省几个药钱,购药时斤斤计较,认为药价越低越合算。事实上,无效的或效果差的药物才是最贵的。疗效好的药物,虽然贵些,但比无效或效差的药其实更划算。如果舍质求廉,定会贻误治疗,也不可能取得满意效果。
四、停药过早,造成病情反复
有的养殖户为了节约用药成本,用了一两天药,羊病情有所好转,就立即停止用药。结果过了几天病情再次加重,死羊反而增加,这是不巩固疗效,导致病情反复,甚至转为慢性病,要治愈疾病难度更大,因为重复用药往往产生抗药性。因此,在治疗中应遵循各种疾病都有一定疗程的规律进行治疗,在症状消失后继续用1~2次药,以巩固疗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五、盲目混用药物,滥用抗生素
羊群发病开始死亡,养殖户往往未明病因就乱用药物,不但没能把病治好,还因得不到及时准确的治疗,而使病情加重,死亡增加。如,凡羊有咳嗽,就用氟苯尼考等药物;凡羊拉稀也用氟苯尼考等药物。其实,羊咳嗽不但有可能是支原体病,也有可能是感冒、鼻蝇蛆、肺丝虫、球菌等;羊拉稀不但有可能是沙门氏杆菌病,也有可能是大肠杆菌病、球虫和病毒感染或者消化不良。
兽医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不论治疗哪种疾病都离不开抗生素。实际上有许多疾病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如消化不良、中暑、中毒等,使用抗生素药物反而使病菌的抗药性增强,造成羊胃肠道菌群失调。不问青红皂白乱用药物,不可能有好的治疗效果,甚至的造成新的疾病发生。
六、不懂药物作用和疗程,过分加大用药量
羊病从开始用药治疗到治愈需要有一个过程,即疗程。一个疗程一般要3~5天。少数养殖户企图通过加大用药量,喂服一餐或注射一次药物就能药到病除,这是不切合实际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能一次性把羊病治好,还会因为药量过大给羊人为增加毒副作用,甚至造成药物中毒。
也有的养羊户,对疗效判断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懂得药物的作用是要有一个过程的。用药后发现羊只症状没有明显减轻或用药后出现短时间死亡增加,就片面地认为所用药物无效;二是当原来的用药正在起效而尚未根本好转时,因急于求愈而盲目改用其他药物。结果一用就“灵”,误认为所改用的药物才是有效的,这个实际上是原来的药物的作用,从而导致疗效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