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亡国的皇帝得到善终而且日子过的还挺潇洒的也只有三国时期失国皇帝了。失国的皇帝有汉献帝刘协,季汉后主刘禅,魏国曹奂,吴国孙皓。
汉献帝从当皇帝开始就是一个皇帝印信的保管员,只有很短一个时期是真正握有权力的,大多数时间只是摆设,董卓,李傕,曹操,曹丕等轮翻上阵。最后他将位置让给了曹丕。用的方式是禅让,他的退位拉开了三国序幕。
禅让是上古时期传下来的,宣扬的主力是儒生,他们称这是尧、舜时期的交接的主要形式。后世大概除了燕王哙之外,估计没有人是主动禅让,都是迫于某种压力。现在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作秀的玩艺偏偏对当时老百姓的效果非常好,所以禅让一直在后世皇朝被延续。
汉献帝当汉献帝将皇帝位让给了魏文帝曹丕,他的待遇挺不错的。《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他的待遇
官位:山阳公,四子为列侯
封地:山阳邑万户,都城在浊鹿城
待遇: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也就是说你在山阳那一亩三分地上,你还是皇帝,类似国中之国。
后来曹丕死了,汉献帝还活着。汉献帝死后,关于汉献帝以什么样的身份安葬,魏明帝与臣下有过争议。
汉献帝祭坛
当时魏明帝希望用天子的礼仪安葬。但王肃提出反对。王肃就是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的儿子。《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记载这一对话。
今山阳公承顺天命,允答民望,进禅大魏,退处宾位。
这是他的第一条理由,他已经退位了。
既至其薨,榇敛之制,舆徒之饰,皆同之于王者,是故远近归仁,以为盛美
现在死了,安葬的礼制同王,待遇已经够好了。这是第二条理由。
土无二王,其父见在而使称皇,明非二王之嫌也。况今以赠终,可使称皇以配其谥。
刘邦的父亲只能称皇,而不能称帝,关于帝与皇的区别你可以看《皇和帝各代表什么?谁更尊贵,秦始皇为什么选“皇帝”这称号》所以最后的称呼应该是汉孝献皇。
但魏明帝不同意,他坚持给汉献帝的追谥曰汉孝献皇帝。而且素服凭吊。所以汉献帝除了权力没有,结局是很好的。这与一些小说,影视,戏曲中的汉献帝形象完全不同。
后主刘禅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投降。《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记载他的待遇。
官位:安乐县公,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
封地:食邑万户
待遇: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
后来司马昭死了,他都没有死,他活到司马炎称帝之后,在泰始7年挂的。
魏主曹奂曹奂被逼禅位给司马炎,代表晋朝的开启,但是他的待遇也是很好。《三国志.魏书·少帝纪》记载了他的待遇。
官位:陈留王
封地:金墉城,后住在邺城,食邑万户
待遇:行魏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待遇与汉献帝一样。
后来司马炎死了,他都没有死,到他那个笨蛋儿子司马衷继位,他才死了。
吴后主孙皓孙皓的待遇就稍差一些,《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他的待遇。
官位:归命侯,他的太子孙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
封地:没有
待遇: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孙皓在太康五年才死的,不过他死了,司马炎还活着。
这是四位失国的皇帝的待遇。比起后世一些失国的皇帝,他们四位应该来说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刘协和曹奂还可以保持天子的礼仪,以天子礼下葬,这在后世都无法想象。
为什么他们会得到善终呢?这里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全天下的人认为国与天下是两个概念,他们认为天下是要统一的,知常容曾经写过一篇《代汉者当涂高到底什么意思,为什么成为蜀汉投降的理论基础》中有详细分析。
所以每一个坐上帝位的都想证明自己才是天下之主,有能力统一天下,刘备,曹丕,孙权即位时都营造出很多祥瑞,以证明自己是正统。
当时天下流行的一句话:代汉者当涂高暗示魏有天下,居然被蜀汉这帮文人认可。谯周劝刘禅投降才会如此理直气壮,因为他为天下,心中无垢。当灭亡之后,他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在新朝中做官,但不以为耻。这在后世是无法理解的这种等同于卖国的行为。
大概到了宋朝,天下与国的概念才开始慢慢吻合。
形成这样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力量特别强大,皇权需要依靠他们才可以得以存活。世家大族的族人却又分布在三个国家,看似打的你死我活,实则他们或许就是亲戚或同宗。
所以在三国时期,他们只要做足戏份,让老百姓相信他们是正统就可以了,你翻开《三国志》会发现这种鬼把戏特别多,其道理也在此。
第二个原因:三国的关系并不同后世宋与契丹,金的关系,相反更接近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又好象三个分家的兄弟。虽然打的你死我活,但是彼此之间还是有交往的。
我们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例:
诸葛亮和司马懿有书信往来。
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
他们两个人一起讨论的是黄权。黄权原来是刘璋的手下,后来投了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后投降了魏国,最后做到车骑将军,他的儿子,有在魏国,也有在蜀汉。
诸葛亮与陈群也有联系。
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
陈群原来还当过刘备的手下,在刘备主政徐州的时候。陈群主要的贡献就是帮曹丕制定九品中正制,他是创立人。
诸葛亮与他哥哥也有书信联系。
所以他们其实都有关联的,彼此战场上是对手,但私下还是有交往。
第三个原因他们大多没有明确的效忠对象,没有死忠的概念,可以接受投降。
比如上面提到的黄权投降,他就生活在魏国,然后他还有一个儿子黄崇在抵抗魏军的进攻中战死,留在魏国的黄邕继承黄权在魏国的位置。刘禅并没有因为他有一个父亲是魏国重臣而对黄崇不信任。
再比如孟达,他因为与刘封有矛盾,失去荆州之后,担心被刘备收拾,就投降了曹魏,曹丕对他很信任,加官而且还让他驻守在与蜀国交界之地。
这样的例子挺多的。
又如当刘禅投降要去洛阳,结果手下这帮文武大臣都说自己很忙,家里没有安顿。
蜀之大臣无冀从者,惟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当了几十年的皇帝,最后陪在身边就张通还有郤正。根本没有后世想象中要帮这个皇帝复国和替皇帝去死的念头,连陪都懒得陪,这可能突破很多人的想象。
当然蜀汉也有以蜀汉为本的人,比如北地王刘谌就劝父亲不要投降,最后在昭烈庙也就是供奉刘备的庙前自杀,姜维谋求复国。但这些人是极少数,主流还是选择投降。
后期的霍弋和罗宪坚守防区,不让吴国越地一步,但他们也不是为了蜀汉,只是为了保境能够完整地投降魏国。
这种整国投降,然后鲜有反抗在后世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结语:他们认可天下,以天下太平为己任,而不是以国的兴盛为己任,就导致一旦老百姓相信你拥有了天下,那就没有人再想着为你复国了。你所谓的旧部很快就成了胜利者得力的新手下。没有人会再效忠你,当然他们还会尊敬你。
当皇帝一旦退位就没有任何影响,正因为对新皇帝没有产生任何威胁,所以他们才能活到寿终正寝。
这一种行为到了宋代就成为反面教材,因为宋立国之时,契丹占据北方一部,而且实力上比宋更强大,后来又出现一个西夏。管仲第一个提出“尊王攘夷”,到宋代将其作为一种思想扩散到整个皇朝用来凝聚人心,因为契丹国治下也有很多是中原人。在宋朝有意识地宣传下,天下与国的概念慢慢相融合了。当国就是天下的时候,这种行为的性质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叛徒行为,卖国的行为。
后世臣子很多人不会那么开心在新朝做官,因为他们觉得天下亡了,就必须要复兴天下,很多人会选择死战到底,如文天祥的不屈,方孝孺的不惧,夏完淳的不悔。旧臣子的不屈自然对新皇帝产生威胁,所以为什么后世失国皇帝大多日子过的很惨,很难善终道理也在此。
孙皓失国时间在晋朝,但他活动的主要时间是在三国,所以将其列入三国,还有观点认为应该从孙权称皇帝开始算才是三国开始,所以本文所说的三国时期指泛三国时期,特此说明。希望搁置这个问题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