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汉森(中国)的新变化?
6月6日,梦百合董事长倪张根发布消息,宣布梦百合正式入股汉森中国,且定制行业风云人物原索菲亚王飚总会以ceo身份主持汉森(中国)工作。
汉森成立于1970年,是韩国第一大厨房和室内家具生产销售商,2018年营业收入118亿元,同比下降6.5%,净利润5.51亿元,同比下降6.23%。汉森于2017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国内仅一家体验中心,即上海位于king88广场的13000㎡的家装家居一站式体验旗舰店。
2017年7月7日,汉森家居中国首家大型空间体验旗舰店于上海长宁区长宁路88号king88中心开始试营业,8月8日正式营业,这座新店也成了汉森中国第一次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的落脚点。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正面对十字路口,距离最近的地铁站隆德路步行只要15分钟。
然而,两年时间过去了,这座上下两层的店面,未能延续其在韩国的亮眼表现。时至今日,这个旗舰店每月亏损上千万,累计亏损上亿元,而经营却不见任何起色,这还不是“败了”吗
汉森是谁
说到汉森,中国消费者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是在韩国,汉森可谓是家喻户晓。
汉森1970年从专业厨房家具公司起步,市场占有率超过20%,年销售超过120亿元,称霸韩国家居行业长达45年之久。
汉森率先将系统厨房、智能化厨房 等概念引入韩国市场,引领着韩国橱柜行业发展。
1997年,汉森开始涉足家装行业,产品覆盖卧室、客厅、婴儿房、卫浴等家居空间,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屋解决方案,通过直营旗舰店、建筑公司特销、专业装潢卖场、电商和加盟店等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一切家居相关的产品。
20年前,汉森已进入中国,在北京建有橱柜生产工厂,承接工程业务,与中国多家优秀的制造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汉森中国为何发展缓慢?
但为什么如此强大的汉森,在中国就玩不转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汉森在中国没有知名度;有人说,别看“韩流”曾经一度席卷中国,但其实棒子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中国人根本看不上;也有人说,“萨德事件”影响了中韩关系,消费者抵制韩货……
这些说法有一定地道理,但又不能完全站得住脚。
根据我们的了解,汉森进入中国两年多来,发展较慢的原因可能包括:
1)品牌在中国知名度不高,仍需培育
汉森虽然在韩国家喻户晓,但是在中国,其知名度远远低于宜家这样的家居国际巨头,品牌影响力也要低于国内龙头欧派、索菲亚、顾家家居等,品牌价值仍需培育。
2)渠道拓展较慢。
两年时间汉森仅一家旗舰店运行,也许是想打造类似宜家的大店场景化销售模式,但这种模式运营成本较高,需要有充足的客流支持。其他渠道汉森中国也同地产开发商和整装公司接洽,但进展较慢,传统经销渠道建树不多。
3)管理层以韩国人为主,缺乏对中国市场的了解。
汉森管理层多任用韩国人,但中韩两国的家居市场发展差异较大,未能采用有效的战略打开中国市场。
王飚总加入汉森中国胜算几何?
那么汉森最新采取的一系列变革,是否能起到积极的效果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一方面这次汉森引入中国股东梦百合,梦百合主要从事记忆棉床垫的生产销售,近几年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入股汉森,梦百合的床垫等家居产品可以通过汉森的渠道销售,汉森也可以得到中国股东的多方面支持,借助梦百合的销售网络、在中国的管理销售经验等加快发展。
另一方面,汉森任用索菲亚原副总裁王飚为ceo,显示了其在管理层本土化方面的决心。王飚2007年加入索菲亚,主要分管营销工作,且自 2016 年 3 月 25 日起担任广东省定制家居协会会长; 2016 年 12 月 6 日起担任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定制家居专委会执行会长,十几年来一直在定制家居行业的一线主持工作,王飚此次加入汉森(中国),有望引领汉森找准属于自己的发展战略,加快在中国的拓展。
当然,同时也需要看到,汉森在中国的品牌价值仍需较长时间的培育,定制家居在中国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竞争格局,如何借助互联网和新零售在家居行业获得突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汉森虽然已经是国际一流的家居企业,在各方面有很多积累和沉淀,但是中韩两国毕竟市场差异较大,未来更多的拿出空杯心态,可能会更有利于汉森(中国)的发展成长。
另外,无论在哪个行业,职业经理人与老板的磨合,以及汉森与梦百合的磨合,与中国市场的深度磨合,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以王飚的能力、人品在定制行业内有口皆碑,但换了一个环境能否继续赢得新老板的信任还未可知。
不过,业内也有不少人看好王飚、汉森和梦百合的组合。6月6日,王飚加盟汉森中国的消息传出后,家居行业人士马庆华兴奋地在朋友圈表示,“恭喜倪董和飚哥,梦百合一开始就是国际化企业,西方亮了再亮东方;彪哥追随索菲亚两个老板21年,为索菲亚披荆斩棘13年;汉森作为韩国定制一哥,在过去积累了大量的专利和口碑,是时候为国内行业升级做点什么了”。
王飚能否扶起汉森中国,再“造”一个索菲亚?待王飚正式上任后,市场会给出答案。
(文章来源:巅峰汇职业经理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