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魔芋从西汉时期到现代的发展史!

2024-4-4 17:27:59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魔芋的历史就要从西汉时期讲起,我国古代栽培某一植物的目的多在于食用和药用,魔芋也不例外。在我国,魔芋作为食用药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记载魔芋历史的书籍就是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书中将魔芋列为药物。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载原始社会中人类与疾病作斗争,药用植物与药用同源的实践经验的著作。
真正确认魔芋是治病药物的是晋代左思《蜀都赋》。原文是:云蒟蒻其根白,以汁煮即成冻,以苦酒淹食,蜀人珍之。小编给大家翻译一下古文,不对的地方多多指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魔芋它的根是白色的,用草木灰的汁煮就成一块一块的了,像冰块一样冻起来一样,然后用苦味的酒泡着吃,四川人很喜欢,认为很珍贵。
宋代《开宝本草记》:根摩傅痛肿毒,有效;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魔芋的根磨碎以后敷在肿痛的地方,有排除肿毒的功效。也可以将魔芋捣碎,用草木灰的灰汁一起煮,煮成饼干的形状,加上辣子、味精、盐巴、酱油、葱拌了吃,炒了吃,都可以。
元代的《正祯农书》中记载:救荒之法,山有粉葛蒟蒻橡栗之利,则此物亦有益于民者也。这句话小编理解的意思是:元代的老百姓真的毛单子,穷得很,没有吃的,解决救济饥荒的方法,就是在山上挖魔芋,一小个魔芋能够磨成一大盆魔芋豆腐,吃了魔芋豆腐么有饱腹感,解决饥荒,说明魔芋在元代是给了元代的人民做了很大的贡献了,也是益于人民的。
元代末年《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种蒟蒻,宜树阴下,方尺五,深一尺,掘一坑。坑中着粪和杂放糠灰等,每坑着一颗种,深四寸埋,苗长一尺后。粗厥四面,令作大孔,孔中泻粪,至收时,其根满坑。掘其苗,即至五月移之。经二年后,各如碗大。小编在给大家翻译一下:种魔芋,适合种在树下,挖个5尺宽,深1尺的坑,在这个坑里面放点粪和糠灰,每个坑种放一个魔芋种子,埋4寸深度,等到苗长到1尺以后。把魔芋苗四周的土挖开,然后做一个大孔,孔中放粪,到收获的时候,魔芋可以长了有坑那么大。说明这个魔芋吃粪厉害哟~把其他的苗挖了,等到五月份以后移栽,给它们长两年,每个都有碗那么大。从这段话来看,说明元代末年人们已对魔芋栽培有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较全面的种植技术。原文中选地、播种、施肥、管理,收获等技术都已经讲到了。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系统的介绍了魔芋的生态环境,栽培方法,食用加工步骤和烹调技术,入药舒经的主治功能和服用方法等。该书较为详尽的介绍了食疗方法:秋后采根,须擦净,或捣成片段,以延酽灰汁煮十余沸,以水淘洗,换水更煮,五六通即成冻子,切片,以苦酒五味淹食。不以灰汁,则不成也。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秋天后就可以挖魔芋了,把魔芋的根系洗白白,或者捣碎成片段,用草木灰的水煮二三十分钟,用清水再洗一次,换清水再煮一次,又是几十分钟就煮成魔芋豆腐了,把魔芋豆腐切片,用无酒泡着吃也可以加上盐巴味精辣子面吃。后面又讲了,不用草木灰的水做,就做不成魔芋豆腐,所以做魔芋豆腐是离不开草木灰滴!现在很多人做魔芋豆腐都用食用碱了,不用草木灰了。
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魔芋更是作了一番深入研究。辑录:深谷中产,山人得之,入砂盘磨作胶浆,锅煮成膏。膏成,照前三煮四煮,乃可食令饱,一芋所煮,可充数十人之腹,故称魔芋。这句话就是说:魔芋在深山老林的山谷里面出产,农村人挖着以后,放进砂盘里面磨成胶浆,煮成魔芋豆腐,吃了可以饱饱的,一个魔芋可以够十多个人吃,因为有魔力,所以叫魔芋。大家终于知道魔芋为什么叫魔芋了吧!!!!
好了,今天的魔芋历史就讲到这里,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技术条件和人民对魔芋产品价值认识有限,我国魔芋一直处于房前屋后,半野生自然生长状态。上世纪80年代以后魔芋的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开始有人工种植了,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0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了,但是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种植,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都还存在很多不足,相信未来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下,魔芋产业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想了解更加多样的魔芋产品,采购富硒魔芋,就上中国紫阳魔芋交易网zymy./!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