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晚年的时候,一直在为继承人问题而头疼,原本她想立侄子为太子,后来经狄仁杰等大臣相劝,以“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为由,让武则天放弃了立侄子为太子的想法。
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武则天如果真的传位给侄子,那她的结局会怎样?这件事情并未发生,所以我们可以参考三国这位太后,她就是明明自己有儿子,却偏要拥立侄子为帝,她的结局是怎样的?
赤乌末年,孙权为他的儿子孙休举办婚礼,这场婚礼的女主角朱氏,正是孙休的外甥女。说白了,这又是一场近亲婚姻,不过在当时,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亲上加亲”了。孙休也并非想娶自己的外甥女,只是这场婚事是孙权亲自做主的,所以孙休也只能照办。
武则天剧照
当时的孙休只是一个藩王,朱氏和他成亲以后,两人就一直在封地生活。孙休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又是庶子,所以和皇位的距离很远。夫妻二人原本以为,就这样平平淡淡生活下去,可没想到有朝一日,孙休会被拥立为皇帝。这件事还要从孙权立继承人讲起。
孙权最开始指定的继承人是长子孙登,可惜孙登福薄,没多久便去世了。孙登在临终时举荐孙和,希望孙权立他为太子,因此孙和成为第二任太子。这时候孙霸与全公主孙鲁班合谋,陷害太子孙和,就是著名的“南鲁党争”,结果导致孙和失势被废。
第二任太子被废,孙权又把孙亮立为太子,孙亮的运气比前两位要好,因为在太元元年,孙权去南郊祭祀时得了风疾,没多久就去世了,孙亮便成为吴国第二任皇帝。
孙权剧照
孙亮能顺利即位,确实比孙登和孙和的运气要好,可从另一方面来讲,他的运气又很不好。因为孙亮十岁登基,十五岁亲政,可好不容易亲政了,却被权臣孙綝牢牢把控,一年之后就被废掉了,只过了短暂的皇帝瘾。
这时候主角就要登场了。孙亮被废以后,孙休就被拥立为帝,这是他怎样都没预料到的。孙休登基以后,朱氏就被立为皇后,他们的长子被立为太子。
两人原本是藩王和王妃,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吴国的皇帝和皇后,幸福来得着实有些突然。然而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孙休就病逝了,这时候只剩下朱氏面临残局。原本二人立了太子,可当时情况紧张,蜀国刚刚被魏国给灭了,吴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因此群臣反对拥立年幼的太子登基。
孙休剧照
当时左将军万彧、主政大臣濮阳兴、张布等人,都拥护孙休的侄子孙皓为帝,他们便有意说服朱氏。当他们说明来意之后,朱氏对他们说:“我是一个妇道人家,不懂得什么国家大事,既然你们都觉得孙皓合适,那只要他能够保证,将来不做对不起吴国的事,那我便没什么意见。”
征得朱氏的同意后,孙皓最终成为吴国的又一任皇帝。可立侄子为帝的朱氏,最终的结局如何呢?孙皓毕竟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刚刚登基的时候,孙皓根基不稳,他表面上对朱氏毕恭毕敬,可暗地里早就开始部署了。
孙休剧照
等到手中的权力稳固之后,孙皓便露出真面目。他先是将自己的生母尊为皇太后,然后将朱氏的皇太后之位废掉,最后年仅三十岁的朱氏,就被孙皓活活逼死了。更可恶的是,朱氏去世后,她的丧礼办得十分简陋。
而孙皓呢,却变得愈发残暴,整日沉溺酒色,不思进取,最终将吴国推向深渊。公元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后来在洛阳去世。
有了三国这位朱太后的例子,我们就可以想象,如果当初武则天传位给了侄子,她的下场可能也好不到哪去。就算在世的时候,侄子对她孝顺如常,但去世以后呢,就像狄仁杰说的:
“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可见狄仁杰一语中的。
孙皓
不过朱氏的选择,也不能完全怪她,毕竟她一个妇道人家,手上又没什么实权,主政大臣和将军都支持孙皓,就算朱氏不同意,他们最后还是有办法得逞。而武则天是有决定的主导权,而她最后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是秘密接回李显,打算将来传位给他。史书记载:
“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吴书》《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