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海南接连爆发的6例非瘟疫情,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疫情蔓延的迅速性。也让人们越发关心,疫苗究竟何时能问世?
其实之前我们对疫苗的研发进展有过相关报道。但今天要聊的,不是黎明还有多远到来,是在到来之前,我们都应该认清一些现实:
疫苗在短期内(专家预测1-1.5年)不可能上市。
那么每一位畜牧人都该弃行业而去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01/细数各国疫苗研发史,1年半内恐无法问世?其实关于非瘟疫苗的研制已有近60年。
图/农财宝典 新牧网
灭活疫苗:上世纪60年代(西班牙暴发非瘟后),科学家们最开始就是研制非瘟灭活疫苗,但是用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或者脾脏匀浆制备的灭活疫苗都无血清学反应,也不能产生保护。2014年科学家发表文章,灭活苗与先进的佐剂联用,可以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但不能和非瘟病毒发生中和反应,目前来看灭活苗行不通。
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于1957年在葡萄牙应用,但毒力不稳定,会出现返强的情况,有很多副作用。葡萄牙550000头猪免疫后有128684头出现免疫副作用。随后很多科学家对减毒活疫苗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目前处于稳定毒力方面。
基因缺失疫苗:作为目前被专家看好的一种疫苗类型,2017年从西班牙分离出的i型毒株,将cd2基因敲除后(ba71△cd2),体内致病性降低。但是保护效果与接种剂量有关,目前仍在研发阶段。
基因突变疫苗:从2017年拉脱维亚流行的毒株中开发出首个基因ii型毒株野猪口服疫苗(lv17/wb/rie1),实验发现,该疫苗对野猪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下一步将进行野猪和家猪的实际免疫接种研究。
亚单位疫苗:1990-1996年,多位科学家发现非瘟病毒编码的结构蛋白很多。2000年前后至2011年间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将这三个蛋白免疫后不能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仅能延缓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和降低病毒血症水平。
以上7种疫苗,没有一种兼得保护性和安全性,暂时不能上市。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系预防兽医学白挨泉教授也坦言,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疫苗,只能等和盼。
“根据非洲猪瘟病毒的特点来看,也许一年半、两年,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有疫苗问世。”
02/各种“预防手段”显神通,我们能做些什么?疫苗的遥遥无期,并没有使畜牧人坐以待毙。
图/pixabay
从“拔牙式”清除,到带毒生产;从消毒剂,到中药、免疫调节剂,再到高温制粒的饲料...纷纷在各地猪场的“防非”大战中各显神通。
是否真的有用,相信各位心中都有一杆秤,在此不赘言。
如果有一天,某些“宣传专家能以实际效果说话,先于官方科学家研制出预防药物,本人也是喜闻乐见。
目前,防控非洲猪瘟基本等同于生物安全,再加上一些运气,已成业内共识。
撇开运气,猪场朋友们该怎么做?个人提出以下两点拙见:
1、生物安全不可松懈一丝一毫,外进仔猪染上疫情的概率正在扩大。猪场作为非洲猪瘟的防疫主体,眼下的核心工作是消灭传染源,阻断传入链条、切断传播途径,之前被炒至千元价的仔猪,也是一种传染方式,不可忽视。关于消毒,不论以消毒水还是火碱,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注意保证正品,别买假货;
2、提前检测能力。日前,农业农村部鼓励规模猪场和种猪场开展非洲猪瘟自检,并给予经费支持,是一个信号。在有异常情况时,需要快速检测技术以尽早确诊,做到早处理、早隔离,才能避免损失扩大。目前主要检测手段有两种:荧光定量pcr检测和快速诊断试纸条。但要明确的是,猪场只需要通过合适的检测工具,帮助“定性”即可,不需要深入定量分析,有问题直接捕杀无害化处理。
在经历了“裁员潮”、“转型潮”之后的畜牧人,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不再受病毒的恐惧支配,他们更担心的是,不知道这场持久战还要打多久,这种看不到希望的感觉尤为强烈。
作为行业媒体人,我亦感同身受,十分理解。我们还是应该认清一些现实。正如周勇岐博士所言,“战略形势已经由‘歼灭战’转为‘持久战’,对非瘟的新常态,认知要更新,首先接受‘非瘟病毒扎根中国’的现实,其次认识到‘疫苗短期内不可能上市’的困难,最后也要看到‘保障六亿头猪的菜篮子工程’的机遇。”
本文来源:新牧网 农财宝典《7类非瘟疫苗,近60年研发,我们还要等待多久?| 农财数读》;
牧通人才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