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宝安中心写字楼招商处

2024-3-9 20:40:23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深圳市尚易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与贯穿全年的拿地热情相比,近三个月以来,房企拿地速度明显放缓。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平稳期,部分城市出现下调,大部分城市去化速度放缓,房地产龙头企业拿地的节奏明显放缓。
25家龙头房企拿地数据已经连续3个月低于千亿,这也是近4年来首次出现。而此前,25家房企拿地金额基本在每月1200-2000亿。与此同时,房地产调控频率也在逐步放缓。11月房地产收紧约束性政策锐减。截至上周末,11月来,各种房地产调控政策合计仅20次,相比之前平均单月40次明显减少。
新城控股副总裁欧阳捷认为,房企拿地放缓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悲观。在调控之下,市场预期有所变化,投资投机性需求被挤出,改善型和自住型需求受到抑制,供求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与平衡。
政策底部或已现
11月楼市政策明显减少,只有苏州一地针对限购政策有所升级。其他城市基本无收紧约束性的调控政策发布。大部分调控都是重申之前的调控政策,针对房地产调控内容基本以落实之前政策为主。
与此同时,从全国看,严格落实之前的调控政策,整体市场已经出现平稳,部分城市房价开始明显调整。市场涨幅明显放缓,是约束性政策减少的主要原因。楼市告别高烧,房地产调控再收紧加码的市场基础不存在。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金九银十成色不足,大部分热点城市成交均出现了环比的下行。20个热点城市合计成交1448万平米,环比下调了11%。
受多重因素影响,房企拿地热情也有所减缓。数据显示,25家房地产行业龙头房企中, 9-11月,拿地金额分别合计只有767亿、720亿、394亿。
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房企拿地减少是受资金压力、销售放缓、土地条件苛刻等多重因素影响。他认为,楼市单月成交连续2个月同比下调,金九银十退烧,楼市接近拐点。
截至2018年10月,本轮房地产市场上涨周期已经长达41个月(计算年内累计楼市同比上涨),继续刷新了中国房地产历史上涨周期长历史。累计市场销售数据依然在上升。
但单独看拆分数据,9-10月已经连续2个月出现了成交面积同比下调。10月单月同比下调了3.12%。这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月度数据同比下调。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认为,近几个月房企拿地量减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是房企谨慎度在提升,拿地热情在减少,土地流拍案例不断增多;其二是部分房企的拿地资金受限,尤其是近期项目去化速度变慢导致回款同步变慢,让不少房企感觉“捉襟见肘”;其三是大型品牌房企拿地的模式更为多样化,除了在土拍市场获得土地外,还通过合作或股权转让等方式获得土地储备。
张波认为,土地市场往往是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近期土地市场趋冷也是楼市降温的直观体现,降温本身已是共识,但房企心态变化上更值得关注。变化主要体现在拿地城市的选择上,一方面部分房企将重心重新调整回一二线,绿地、阳光城、中梁地产等品牌房企,开始加大在一二线城市的布局;另一方面,部分房企依然坚定看好三四线城市甚至加大在三四线的布局力度,其中不少采用城市群定位策略,在深耕核心城市群的同时,抓住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政策的后红利期,用高周转方式快速拿地、销售,以期实现企业短期业绩的快速提升。
楼市预期稳定
房企拿地放缓是否意味着对后市预期悲观?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企普遍对未来房价走势比较悲观,现在拿地等到明年卖房的话可能会被套住。房地产商预期下降,也就不再大量拿地。
杨红旭判断,调控政策明年可能放松。“从今年九月份开始,楼市进入平稳期,即不升级也不加码的企稳期。我估计到明年,调控会略放松。一方面楼市确实普遍低迷,部分城市相当低迷;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仍不太乐观。因此,客观上讲,房地产依然是很重要的产业,对于稳增长发挥重要的力量。”
杨红旭认为,明年调控政策会由紧转为略松,但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刺激楼市情况。明年主要是一个小政策局部放松,有些地方政府放松。而大的政策放松预计2020年会出现。
欧阳捷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房企拿地减少主要源于地价高而房价受限,房价地价差太小,“有些项目不足以覆盖建安成本、运营成本和税费”,但地方政府对于土地价格的预期还未明显下降,房企也不愿拿高价地,近几个月房企拿地自然减少了。事实上,今年1-9月,二线城市成交住宅用地同比增长26.6%,三四线城市同比增长46.6%,房企拿地已经比较多了,总体上看,房企并不缺地。
欧阳捷认为,中央着眼大局,调控不会放松,是谓大稳;各地意在财政,一城多策,是谓小乱。比如,限贷是央行支持调控的一统一标准,但各地可能会有一些“小动作”,但不会影响楼市大稳,比如小幅放松限购,降低购房条件,稳定购房客流。但小乱不会影响楼市大稳。因此,调控整体放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张波则认为,对于楼市用“悲观”来形容则过于片面,整体市场基本面应该是预期“稳定”,但“悲观”用来形容投资市场则是更为贴切。换言之,在未来楼市稳定的大背景下,房价本身也不会有太大起伏,尤其不会出现大涨。对于期待在楼市,尤其是住宅投资上短期获利者来说,应该只能持“悲观”态度了,相反自住者则迎来了好的选房找房时机。另外从市场的成交量来看,明年将依然保持和今年的大致均衡,但一线城市的市场,尤其是二手房市场低迷将表现得更为明显。
就土地市场而言,张波认为,土地市场趋冷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并且这一状况至少将延续到明年一季度,同时楼市降温向三四线不断蔓延,未来三四线城市土地也难以再现近几年的辉煌
近,土地市场又有1宗地流拍,这是今年流拍的第7宗地,总数是2017年的3倍还要多,创2012年以来高纪录。不仅,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热点一二线城市今年以来也有多宗土地流拍。
有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300城住宅用地流拍地块宗数为543宗,同比增加77%;流拍地块宗数占推出地块宗数比值为6.8%,较2017年的3.5%提高了3.3个百分点;流拍地块总规划建筑面积为6613万平方米,是2017年的2.1倍。
今年全国土地流拍频发,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房企资金压力的增加。随着楼市调控持续深入,部分城市限房价、限地价、竞自持、竞配建等土地出让条件严苛,在地价高企、房价上涨预期被抑制的背景下,房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拿地意愿降低。同时,部分购房需求被抑制,销售增速放缓,再加上房企融资渠道持续收紧、融资成本不断提高,加杠杆购地被严控,房企拿地更加谨慎,有的会根据当地政府的限价反推拿地的技术指标,保证能算得过账的才会出手;有的土地储备充裕的主动选择放缓拿地;有的资金压力大的被迫放弃拿地。
不过,土地流拍的增多并不代表房企对土地市场悲观了,只能说房企更加理性了。因为那些流拍的土地大多是动辄几十亿的高价地或者位置偏远的复杂地块,而地理位置优越、条件较好的优质地块依然是房企争抢的对象。
以为例,近出让的13宗地中,除1宗流拍外,有12宗顺利成交,数十家房企参与现场竞拍,还有多宗住宅地块竞争激烈,竞价次数多达50轮以上,更有地块溢价率接近50%,当日卖地超316亿,创出单日土地成交历史纪录。但以此认为土地市场回暖还为时尚早。因为当天出让的土地数量较多,显得参与房企总量较多,但每宗地多也就5、6家主体竞争,有4宗地只有2家报价,这与前两年动辄十几家主体争抢一块地相比少多了。另外,溢价率高的地总价并不高,总价高的地虽然竞争同样激烈,但溢价率并不算高,多数在20%左右,还有多宗地溢价率只有不到2%。
临近年底,多地地方政府为完成供地计划开始加大供应,土地市场迎来供应高峰,有补库存需要的房企仍会根据自身实力与发展规划精挑细选,“优质地块遭争抢,非优质地块流拍”的现象仍将继续上演。不过,地方政府也在尽力减少土地流拍的发生,如此次增加了地段优质地块供应,将今年1月曾流拍的两宗共有产权房用地调整为限竞房用地后,销售限价也大幅上调,为房企预留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同时对购房者资质要求变宽松,房企去化压力减小,此外还实行“共用保证金”出让新规,降低了房企的资金压力,重新调动了房企的积极性。这种微妙的变化在未来的土地市场上将会继续上演,随着地方政府与房企的博弈持续,土地市场有望持续回归理性并平稳运行
公积金,通常是指住房公积金,有时也指公司公积金。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住房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住房保障制度,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一种形式。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单位和职工个人必须依法履行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单位为其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实行专户存储,归职工个人所有。
今年1-10月,全国累计缴存住房公积金15304亿元,提取住房公积金10330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7878亿元。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12.14万亿元。
提取程序大幅简化
今年以来,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月均超过1500亿元。如按照这个速度计算,今年前11个月的住房公积金缴存额有望超过2016年全年数据。
为适应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异地流动,跨城市转移接续住房公积金的业务需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住建部组织开发了全国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2017年6月末,全国所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全部接入平台,自7月1日起,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业务已全部可以通过平台办理。住房公积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账随人走,钱随账走”。
在异地贷款提取公积金方面,相关的程序也进行了大幅简化,以为例,从原来的需要提交11项材料简化为只需要提交4项,包括申请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或契税完税凭证原件、房屋所有权证或不动产证原件(已取得的需提交)、《购买市行政区外住房提取住房公积金申请表》(若审核未通过,则需补充提供相关证件)。
对租房支持力度加大
除了购房之外,公积金对租房的支持力度也日益增大。这也是公积金政策助力实现“购租同权”的一个有力举措。按照的规定,缴存人在市行政区域内无自有住房且租房的,可按每月1500元的标准每季度提取一次住房公积金。对于租房实际支出超过1500元的,可提供租住商品住房合同、租房发票,按实际支出办理提取。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的统计数据看,上半年一共有52万人次进行了租房的(公积金)提取,金额36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7倍和1.6倍。
租房始终不是办法,中国人的传统理念都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房子,有了房子才有家的概念,但是的房价也让很多北漂人叹为观止,既然不能买大房子,我们还是可以选一些小户型的房源做为首套房源的选择,而且都有缴纳住房公积金,那么大家的压力也会小很多,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几个小户型房源,希望能帮您实现置业梦。
备受关注的广深港高铁,近又迎来了新进展。5月11日起,广深港高铁内地与香港段的试运行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香港的高铁列车开始进入内地试运行。5月11日当天已经有多趟列车来往于香港的西九龙站与深圳的福田站。按照规划,广深港高铁预计在2018年第三季度通车。
广深港高铁全长145公里,自广州通往香港西九龙总站,行车距离142公里,全线共设7个车站分别是广州南站、庆盛站、虎门站、光明城站、深圳北站、福田站和西九龙站。广深段设计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营310公里,深港段设计时速250公里。届时,广深港高铁线路将把香港、广州南、深圳北站、福田高铁站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快速跨界交通网络。
仅11月27日,12家房企公告显示,融资规模共计280亿;机构认为,海外融资成本高但需求未减
时至年末,又到了房企发债的高峰期。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1月(截至11月28日),全国多家房地产公司密集获准发行大额融资,合计数额已经超过1000亿。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从楼市调控政策看,严格的时候已经过去,政策底部逐渐形成,房企融资难度有所降低。随着信贷市场的调控持续,房地产企业在其他渠道融资的需求持续大涨,四季度对于房企来讲重要的工作将是融资。”
大额融资频现
仅仅11月27日一天,12家房企发布公告,披露其近期融资计划或公告票据上市发行,累计规模约280亿。
而进入11月份以来,有30余家房地产公司发布了境内外融资公告,既有行业龙头,也包括民营企业,融资类型包括增发、优先票据、中期票据、可换股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abs等形式,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在年末发债的窗口期,不少房企发行大额融资。11月27日,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发行100亿元的中期票据,已经完成注册。
此外,11月23日,泰禾集团与光大信托合作,光大信托将为泰禾集团提供20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11月13日傍晚,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证监会核准公司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80亿元的公司债券。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楼市销售逐渐放缓,而前期过度投资,对资金需求上涨。回款难,房企增加融资的需求明显上涨。”张大伟这样解读。
龙头房企成本低
对于公司债券来说,实力房企的发债成本相对较低。例如,龙湖20亿元公司债券票面年利率仅为4.8%;首创置业拟发行的25亿规模公司债券票面利率询价区间为4.0%-5.0%,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而对于一些发展中的中型房企而言,票面利率略走高。例如,福晟集团拟发行10亿规模公司债券,票面利率7.90%,虽然相比于龙头房企偏高,但是也属于常见的利率区间。
国内融资成本较为平稳,而海外融资成本却升高。近日时代中国和弘阳地产发的两笔美元债票面利率都达到10%以上。其中,弘阳地产高达13.5%的票面利率位处前列。同样,时代中国3亿美元优先票据于昨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发行,票据利率为10.95%,属于上述发行的公司债中票面利率较高的房企。但是,同样是3年到期的美元优先票据,弘阳地产的票面利率比时代中国还要高出2.55%。
“虽然海外融资成本明显上涨,叠加汇率的波动,压力非常大,但是,房企在资金压力下,需求量依然非常大。”张大伟分析称。
借新还旧居多
年底,面临债务的集中兑付,偿还旧债也成为不少房企发债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其中,美的置业将发行的10亿元公司债全部用于偿还公司有息债务,不用于购买土地。上市仅4个月的弘阳地产也将发债所得款项净额用于现有债务进行再融资及一般公司用途。
wind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公司债和企业债合计有2638只已经兑付或即将兑付,涉及到期偿还、提前兑付和回售,预计规模1.43万亿元,较2017年大幅增长近60%。由此,今年债券违约也创历史新高,11月债券到期潮也已来临,风险稍大的企业债和公司债本月到期210只,需偿还1500多亿元,成为今年月兑付规模第二大。
从11月份这210只需要兑付的债券来看,共有200个不同的发行主体,即只有少数发行人有2只或以上的债券需要偿还。其中资本货物行业的发行人数量多,达84家。紧随其后的就是房地产行业,数量也达27家。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提前兑付、回售等或许还会增加,预计12月份需要偿还的规模会更大。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