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晚清国人为什么要去俄国留学?

2024-3-9 6:53:14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文|陈卿美
留学美国、留学欧洲、留学日本,这曾是晚清时期中国人的主要留学选择。欧洲,当然是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主。你听说过留学俄国吗?
留学俄国,今天给人的印象更多是“红色留学”。但晚清时留学俄国,没有颜色之分,只是单纯地学习科技知识。不过,很多人会感到疑问,一个侵略成性的俄国、一个似乎毫无现代文明的俄国,真的值得中国人去留学吗?
与其它留学国家不同,俄国与中国是国土直接接壤的邻国。作为一个强大的邻居,俄国历史上总爱占中国的便宜。康熙年间的《尼布楚条约》就是俄国人骚扰中国东北的结果。后来,在晚清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先后侵占了大约1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通俗地说,清政府当时就是被俄国暴虐状态。
国与国的关系与人和人之间不同,若是人际关系,你虐我千百遍,我会恨死你。但国际关系不一样,你虐我千百遍,我会派人去留学。晚清国人留学俄国,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套用一句古话,犯我强清者,虽远必留学。
两国最初的交往,首先需要语言翻译。作为沟通媒介,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俄语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与“鸟语”没有任何区别。尽管康熙年间,就创办了俄罗斯文馆,但效果一直不佳。道光年间,还发生了一件超级囧事。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据《俄罗斯进呈书籍记》一书载,1845年,清政府向俄国政府赠送佛教典籍《丹珠尔经》,俄国回赠了357本装帧精美的大百科图书。但国内无人能看懂,“通体尽俄罗斯字,人不尽识”。尴尬之余,有人建议,干脆退还给俄国算了,反正也看不懂。道光说,别啊,这不是不给人家面子嘛,“拂远人之情”。没办法,道光先让理藩院收存起来再说。
据《俄罗斯馆纪事》记载,1858年,咸丰接班后,偶然听说俄国人给了好多书,便找来翻了翻,觉得有47本不错,图文并茂挺好看,命令翻译后“进呈己览”。但还是没人能翻译,最终,这些又躺在了仓库里。
到了1885年,光绪年间,御史赵尔巽上奏,要求翻译俄国所赠的图书。总理衙门借口说,“旧书不如新书之详备,俄书立论又不如英、德、法三国”、“俄疆域甚广,非旧籍所能尽。”总之,还是不能翻译。
1892年,广州广雅书院的山长朱一新呼吁要重视俄国的图书,“若择其要者翻译之,颁诸海内,俾人人周知其情伪,以筹制防之术。”这一年,俄国开始侵占新疆帕米尔高原地区。此时的形势是,俄国早已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已经被鲸吞。即使这样,俄国所赠的图书仍然束之高阁。几十年为何得不到翻译,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得力的俄语翻译。
没有俄语翻译,不代表不重视外语。事实上,清政府更重视英语,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曾成立同文馆,专门培养英语人才。到1892年的时候,会英语的人才已经很多,而俄语人才却寥寥无几。重视英国,忽视俄国,结果俄国却成了最大威胁。
犯我强清者,虽远先派大使。1890年,许景澄被任命为驻俄国公使,兼德、荷、奥国公使。1891年,他到达圣彼得堡就任。随即,许景澄便不断诉苦,缺俄语翻译。同时他还呼吁,要尽快派学生到俄国来学习。请政府调同文馆临时学习法文的陆征祥派去俄国学习俄语。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记载,1896年2月7日,总理衙门上呈《奏派学生出洋片》,因“近来交涉日繁,需材益众”,决定派出学生赴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四国使馆学习,且每个使馆分配四名学生。这也意味着,官方主导的赴俄留学正式拉开了序幕。随即邵恒浚、桂芳、陈嘉驹、李鸿谟四人从天津开赴俄国。此时是甲午战争后,赴日留学的热潮还没有形成。
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毕业的中国外交官张庆桐在他的《俄游述感》中,曾感叹,不懂俄国,亦很难处理边疆危机。“余深恐中俄交涉不阴不阳,训致无策也。今我公使及边疆大吏所依赖者只二三不根之舌人,安怪其交涉无进步哉?东三省沃野数千里,蒙古、新疆、西藏亦环卫最要之边,何以空言保守毫无布置?”
张庆桐所感是有原因的,其中给他最大刺激的便是泰国。泰国为了寻找国家强盛之路,专门派遣亲王贵胄亲赴俄国学习。在俄国皇室的宫廷大礼中,泰国亲王能熟练地为俄国太后拖起长裙,而中国人因为礼节不熟,错过了这个机会。张庆桐在书中感慨道:
“彼暹罗,豆国尔。其亲王在俄国学习武备,遇宫廷大礼,拖俄太后长裙,俄人荣之,因此与诸权要皆通往还,其增交涉暗力其少也哉?然暹罗限于国力,作用虽善,效力极薄。我若效之,其获益盖至大且远,既卑无高论亦当得二三对外人才,奈何至今不思也。即不然亦当广派子弟至俄游学,备储使才、边才。奈何至今不思也。”
领土被侵占,边疆冲突频发,正是这种形势让清政府增加了危机感。尤其是随着《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得以让清政府重新审视俄国。犯我强清者,我便多注视你几眼。
在边疆地区,尤其是与俄国接壤的省份,对俄国的了解更为迫切,比如黑龙江与新疆。1906年6月17日,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上奏《为黑龙江省选派学生赴俄游学以储人才事》,“(黑龙)江省界连壤接,密迩周旋,将来两国铁轨大通,界务商务以及一切交涉事宜接踵而起,若于彼都政事俗尚不加深究,何以收安内辑外之效?”在程德全的申请下,黑龙江在两年内向俄国派出了10名留学生。据《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本》一书统计,黑龙江是赴俄国留学人数最多的省份,截止1909年,达到了2915人。
此时的黑龙江明显压力山大。因为俄国已经开始在当地不断殖民,大量俄国人涌入黑龙江。俄国人在当地修铁路、办教育、开学校,据《中东铁路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记载,1898-1911年间,俄国所建的各类学校达30余所,如松花江小学、霍尔瓦特中学、哈尔滨男女商务学堂等。但这些学校,都只为俄国人服务,中国人无缘享受。最重要的是,大量俄国人在中国学习,开始慢慢精通汉语,而中国人却鲜有人能懂俄语。
黑龙江省压力大,新疆也不轻松。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俄国的虎视眈眈又让新疆人增加了紧迫感。很多新疆人将留学的目光投向了俄国,据《近代史资料》记载,新疆人去俄国的原因是“较为近便”,留学的地点通常是“与伊交界之俄国地方就学”。据《伊犁文史资料》记载,俄国的阿拉木图、喀山等城市成为新疆人留学的热门目的地。如1885年,阿图什县伊克莎克新式学校创办人胡赛英·木沙巴耶夫曾带领6名学生赴喀山师范学校留学。
俄国的威胁可谓步步紧逼,清政府犹如胸口压大石。早在1860年,奕等人上奏,“俄国地壤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林则徐则更早指出了俄国之患,据《见闻琐录》记载,“林文忠赦入关时,人以英夷事问之,谓其害直无所底止。文忠曰:‘英夷何足深虑,其志不过以鸦片及奇巧之物劫取中国钱帛已耳。予观俄国,势日强大,所规划布置,志实不小。英夷由海道犯中国实难,但善守海口,则如我何。俄夷则西北包我边境,南可由滇入,陆路相通,防不胜防,将来必为大患,是则重可忧也。’”然而,他们的呼吁都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视,或许也是自顾不暇,任由俄国蚕食领土。
你侵略,我就去留学。留学既显示虚心求教、文化臣服的真诚态度,也有加强沟通交流、以示友好的意思。总之,犯我强清者,讨厌!虽远必留学!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