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有没有听说过?黄鹭子来,提蒜苔;黄鹭子走,出红薯。

2024-3-7 20:14:31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如果你是豫东部地区的,而且从小生活在这里,那么相信你一定能想起这个熟悉的谚语。 “黄鹭子来,提蒜苔;黄鹭子走,出红薯。”我不知道字有没有写错,因为我完全是音译的。或许只有发语音,才能完全呈现出方言说出的味道。
小时候常听大人念叨这个谚语。今天突然想起,就像考证一下这里说的黄鹭是什么鸟。也问完了度娘,查了半天,最后也没有确切的答案,经推敲,这里说的应该是杜鹃。小时候很常见的一种鸟。现在很少见了,不知道是不是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
黄鹭子
应该是候鸟特有的迁徙的习惯,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才有了这样的谚语。在过去那个没有时间概念的年代,一切以固定时间产生与消亡的现象,都会被劳动人民加以利用。
小时候,每当妈妈说出这个谚语的时候,就是我们要去提蒜苔时候。蒜在我们那里算是经济作物,相对少一些,记得家里也不是每年都种,即使种也不多,基本上是小半块地的样子,不是用来卖,大多是自己吃的,那个时候家里也没啥菜,吃的大多来自自家田地。种点蒜可以让这一年的饭桌更丰富一些。蒜台也是时令蔬菜,提和吃也就那么几天的功夫,所以不一次提完,而是吃完再接着提。想来那个时候的蒜苔真的好吃,不是现在的那种辣,也不像现在那么长。
提蒜苔
到了秋天,谚语的后半句开始了。小时候我们那里最常见的就是红薯。大面积的种植红薯,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红薯秧子。每年入秋的时候,都会有人来收红薯秧子。也不知他们用来做什么,只是整大车整大车的收,每当这个时候都很高兴,因为妈妈为了鼓励我们干活,总会把卖红薯秧子得来的钱分一点给我们作为奖励。所以我和哥哥都特别喜欢干,总是放学后就拿着镰刀往地里奔,干上近一个小时,也才割了平平的一架子车。拉过去上称,足足几十斤,不过这东西不值钱,也就卖了几块钱而已。回到家,把钱交给妈妈,妈妈每人给了5毛钱。这个时候,别提多高兴了,割秧子的累全没了,一溜烟跑到学校旁的小卖部,或买一包“唐僧肉”,或买一块化了一半的冰糕,吃的津津有味。
红薯秧子
那个时候还有一件最爱干的事情,就是烧红薯。尤其是到红薯快收获的时候,赶上小孩子们不上学,三五结伴,找一块空地,用树枝在地上挖一条长方形的沟,然后向下挖深一些。别管谁家的红薯地,钻进去挖出几块红薯来,两头搭在挖好的沟上,去林子里捡一堆树枝,开始生火,记得每次生火总是不得法,直呛得两眼冒泪,好不容易才能点着火。烧到一半要把红薯翻一下身,每次总会有红薯掉到火沟里,小伙伴快速的抢出来,手烧的嗷嗷直叫。烧好后每人分一块,总是等不到红薯凉下来就着急吃,烧的嘴巴吸溜吸溜的,可心里却高兴的很。现在想来都能感觉到那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
出红薯
直到长大后才知道,那个时候是多么美好啊。
现在生活的快节奏,根本不给人思考的时间,更无从回忆。有时候并不是感觉不到美好,而是人已经变得麻木。看到这个谚语,或许你能想到些什么。想到夏日午后,三五成群的孩子,在屋后跳皮筋;在草丛里捉蚂蚱;在河边逮青蛙;在小池塘里摸泥鳅……
捉泥鳅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