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物资回收公司
根据节能减排的要求,我们在为了解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问题,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整合有限的资源构造再生资源回收、分拣、转运、加工利用、集中处理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近几年,我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多年来,持证再生铅企业由于环保成本高、原料流向等问题,在与三无炼厂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开工率持续低迷,行业出现劣币多年来,持证再生铅企业由于环保成本高、原料流向等问题,在与三无炼厂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开工率持续低迷,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但近两年来,随着行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国家环保的严查,再生铅产业结构开始优化。在日前举行的2017铅锌峰会上,记者获悉,再生铅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正在加快,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正规网络建设不断推进。
再生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环保检查越来越严,2016年环保组分两批进驻,多省矿企和再生铅三无冶炼厂大面积关停,而2017年又迎来了第三批环保组进驻。据悉,目前地区除华铂仍有一条生产线在产外、其他冶炼厂均已停产,、、、、等地的再生铅三无小厂也再次全军覆没。
据有色网铅行业高级分析师王兰介绍,随着环保严查的继续,小型三无炼厂关停,与规模型炼厂的原料争夺战得以缓解,规模型炼厂在市场的话语权彰显,种种都刺激规模型炼厂的开工率上升。
据有色网调研统计,2016年再生铅小型三无炼厂产量较2015年下降近20万吨。王兰预计2017年小型三无炼厂的开工率仍多保持在低位运行,产量将继续下降至100万吨附近。而与小型三无炼厂的生存堪忧相比,规模型再生铅炼厂的情况要乐观许多。规模型再生铅厂2016年整年开工率都在2015年之上,而2017年开端也显示是远在2016年之上。预计下半年的规模型炼厂开工率仍会保持在较高位置。
开工率的提升、加上去年铅价的上涨使得规模再生铅企业利润出现好转。据有色网数据显示,从2016年7月开始,规模型再生铅企业的冶炼利润就已经从负数转至正数,到2016年11月份利润一度增至近3000元/吨,到目前冶炼利润还在1400元/吨以上。
高额的冶炼利润也促使规模型再生铅加快了新增扩建计划。王兰预计,随着天能、新春兴、驰宏锌锗等项目的投产,2017年再生铅新增及计划投产产能达到71.5万吨。虽然小型三无炼厂产量在减,但其实这部分的减量远达不到规模型炼厂的增量,总的再生铅产量仍将保持稳步增长。
在环保高压政策下,随着小型三无炼厂产量的不断缩减、再生铅规模企业产量的提升,再生铅的产业结构在环保的推动下优化进程加快。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技术总监贺志强表示,中国再生铅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再生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总量快速增长;机械化预处理工艺技术装备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熔炼工艺技术装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了官、产、学、研、用共同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企业数量也从300多家,淘汰到80家,规模以上企业稳定在30家左右,其实际产能占到总量的70%左右。
搭建蓄电池规范回收网络
尽管再生铅产业结构不断在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再生铅占比依然偏低。数据显示,美国90%以上的铅来自回收生产,欧洲超过60%,而中国只有40%以上。
而我国铅再生率偏低与我国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不健全、流向无序等问题密切相关。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统计,2016年我国废铅蓄电池产生量高达400万吨。但通过正规渠道回收的比例却很低。据悉,正规渠道回收废旧铅酸蓄电池比例仅10%左右。
蓄电池研究所、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部长梁晶晶在会上发言时指出,我国铅蓄电池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回收企业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合理,
广东省物资回收公司主要回收范围:
1.办公设备:电脑,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点钞机;
2.电子设备:主机,显示器,笔记本,工空机,服务器,线路板,洗衣机,冰箱等;
3.电瓶:干电瓶,水电瓶、ups电池汽车电瓶等各种电瓶;
4.工业设备:废旧冷冻设备、空调系统、电缆电瓶、机床等各类闲置积压生产资源等;
5.空调回收:二手空调,中央空调,挂机空调,报废空调,各种空调;
6.库存物资:库存积压:废旧仪器仪表、各种报废设备、库存积压物资等;
7.废旧塑料:废旧塑料及制品:回收各种废旧塑料,塑料制品及边角料;
8.金属类:铜、铁、铝、铅、废线、镇流器等;
9.设备:机械设备,办公设备,网络设备,工程拆除,办公隔断,办公用品。
你不可不知的下一个风口:百亿动力锂电回收!
环保效益+经济性+政策支持,驱动锂电池回收业务爆发在即
伴随批服役的动力锂电池集中进入退役期,2018年锂电回收有望迎来小高峰。我们认为环保需求、锂电池回收的经济性策支持是驱动锂电回收业务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1)环保方面:废旧锂离子电池材料可能造成重金属污染或有机物污染,并终通过食物链终进入人和动物体内,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2)经济性方面:通过对废旧锂电池进行回收,将镍、钴、锂等有价金属进行提取进行循环再利用,是规避上游原材料稀缺和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途径,经济效益显着。(3)政策导向明确:政策在回收模式、责任划分等层面要求逐步完备,梯级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为今后发展重点。
梯级利用和拆解回收是退役锂电池回收的重要途径:(1)梯级利用可以实现退役动力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二次应用,下游应用空间巨大,也是政策着重支持的回收方式。车企和电池厂具备先天优势,但也面临退役电池回收成本较高的困境。同时该途径对电池一致性要求极高,目前有部分示范项目在运行;(2)拆解回收是目前退役锂电池回收的主要现行途径,其中湿法回收的商业化程度高,格林美、中航锂电、邦普等电池材料生产商均有所布局,在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的背景下,通过“回收+生产”的方式锁定上游原材料价格将是未来电池材料厂商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锂电回收迎来高峰期,掘金锂电回收百亿蓝海
伴随新能源汽车销量旺盛,动力锂电需求打开高成长空间。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2016-2020年我国动力锂电需求分别为28.21gwh、36.44gwh、47.48gwh、69.82gwh和100.94gwh,2017-2020年同比增速分别为29.17%、30.30%、47.05%和44.57%。而这部分电池将于2018年-2025年之间陆续进入退役期。据此我们测算,2018年动力锂电回收市场首次迎来高峰,将在未来三年保持高速增长,且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乐观估计,2018-2020年全球动力锂电回收市场规模分别为41.40亿元、82.09亿元和131.0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74.11%、98.29%和59.61%,2018-2020年cagr为78%。
行业龙头尚未涌现,卡位精准和规模效应铸就核心竞争力
动力锂电池回,三方各具优势,行业龙头尚未涌现。借鉴海外发达国家的锂电回收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未来以电池(材料)生产商为主的回收、行业联盟和第三方回收将成为国内锂电池回收的三种主流商业模式。
我们认为未来卡位精准和实现规模效应的企业将拥有核心竞争力。首先,目前动力锂电池回收行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未来必将向规模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卡位准确、定位清晰的企业往往能够率先抢占优质,并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其次,经营规模大的电池生产企业往往拥有相对完善的销售网络,回收体系相对健全,可收回的锂电池数量庞大,由此形成业务的正向循环,有力支撑业绩。再者,规模效应可以摊薄运输成本、采购成本和费用。后,规模效应有利于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看好业务定位精准、较早布局回收体系建设、同时与电池生产商和汽车生产企业密切的标的。
大举进入锂电池循的51%控股,并通过参股设立的专项并购基金(股权比例约14.29%)拟完成收购电池回收龙头金泰阁,打造汽车
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使用再生资源可以大量节约能源、水资源和生产辅料,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许多矿产资源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这决定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动力锂电池回收布局大盘点:市场规模或达101亿
核心提示:据预测,2018年将是车用动力电池回收的小高峰。届时,我国动力锂电池废旧回收市场将初具规模,累计废旧动力锂电池超过12gwh、报据预测,2018年将是车用动力电池回收的小高峰。届时,我国动力锂电池废旧回收市场将初具规模,累计废旧动力锂电池超过12gwh、报废量超过17万吨,从中回收钴、镍、锰、锂、铁和铝等金属所创造的回收市场规模将超过53亿元。到2020年,我国车用锂电池累计报废量将会达到20万吨,市场回收规模达到101亿元。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动力锂电池回收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针对这一情况,仅2017年上半年,政府相关部门便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确定对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整合汽车生产、交易、维修、保险、报废等环节基础信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体系,加强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管理。
2月初,国家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再生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及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建立完善废旧动力锂电池化利用标准体系,推进废旧动力锂电池梯级利用。
5月17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发布2017年第11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期中包括《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以下简称《拆解规范》)。据了解,《拆解规范》是国内一个关于车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对动力电池拆解的场地、设备、作业程序、人员操作、安全性及储存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而严格的要求。
据悉,相关部门已明确将尽快出台政策对动力电池回收进行严格的强制性管理,确保环保性和可回收利用。
此前,我们就《动力锂电池回收的现状与难点》做出分析,本文将就国内企业布局情况稍作介绍。
在政策、利益、社会责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手布局,包括超威集团、猛狮科技、沃特玛、豪鹏科技、中航锂电、比亚迪、catl、国轩高科、比克电池等在内的动力电池企业均展开市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