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伏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抽穗前后倒伏减产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10%-30%。春季是预防小麦倒伏的关键时期。
小麦倒伏主要发生在肥水充足、小麦旺长、群体过大、田间郁蔽的高产麦田。早春是预防小麦倒伏的关键时期,其综合防倒伏技术措施是:待小麦第一节间定长后(即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这样既可减少无效分蘖,降低基部节间长度,促茎秆粗壮,防止后期倒伏,又可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品质。
小麦倒伏可分为茎倒和根倒两种。
茎倒是由小麦播种量过大、肥水施用过多造成基部节间过长、茎秆细弱、韧性差引起的;
根倒是小麦根系浅和后期降雨后遇大风引起的。
导致小麦倒伏的原因:(1)密度过大。播种量过大易造成麦田郁蔽,通风透光性差,植株营养不良,茎秆细弱,基部节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麦秆支持力低,这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2)化肥施用不合理。没有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合理确定施肥的品种、数量和方法,特别是钾肥用量偏少、氮肥用量过多的麦田,易造成小麦无效分蘖增加,茎秆细弱,抗倒伏能力下降。(3)根系不发达。首先是麦田连年仅进行旋耕(一般耕作深度为12~15厘米),导致耕作层变浅、犁底层上移,土壤结构不良、保肥保水性变差,小麦根系难以下扎,次生根数量少而弱,不能支撑后期地上部重量而倒伏;其次是小麦播种较浅,分蘖节暴露于地表,导致次生根下扎浅,根系生长不良,不能支撑植株而倒伏。(4)降雨后遇大风。小麦生长后期,特别是小麦灌浆期,籽粒灌浆后麦穗重量不断增加,遇降雨和大风天气极易发生倒伏。
防止小麦倒伏,秋种预防是基础,生长期调控是关键。对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分蘖多的麦田,冬前防倒措施首先是要深中耕断根,以切断部分根系,减少养分和水分吸收,抑制分蘖生长;其次是镇压,应选择晴天中午用石磙或镇压器镇压麦苗,主要作用是抑制茎叶生长,控制小麦过度分蘖,注意不能在清晨、有霜冻时或阴天进行,此时麦苗坚挺而脆,折伤严重。
1
深锄断根,抑制无效分蘖
年前亩总茎数超过80万的麦田,春季最大亩分蘖超过100万的麦田,易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茎秆支持力降低,容易引起倒伏。一般在返青前或返青初期进行深中耕,切断部分根系,减少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抑制无效分蘖,控制有效分蘖基部节间拉长,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
2
合理施肥浇水,控制底三节长度
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如果春季肥水充足或施用过量,特别是氮肥用量过大,会造成小麦徒长,节间加长,秸秆细,埋下倒伏危险。对这部分麦田,要把追肥浇水时间推迟到拔节期,控制肥水供应,使分蘖尽快两极分化,使底三节长度控制在30厘米以内。同时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
3
化学防控
对有倒伏可能的麦田,要在起身至拔节前,亩用小麦小胖墩40克,或15%多效唑40-50克,或5%烯效唑30-40克,或25%助壮素15-20毫升,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洒在麦苗上。注意小麦化控必须在拔节前进行,拔节以后起不到应有的预防效果。
来源:龙池农业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