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乡下人,近期为小孩读书,常走南环和西环,每天必堵,不适应苏州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未来发展。在此班门弄斧一下,希望能为苏州的未来尽点力。内环拥堵都在出入口,尤其入口,也是那时候设计缺陷,相比而言中环就有改善。1.在入口处的来车方向右侧车道前100米设置往左导流标线,引导右侧车道车辆并入中间车道。同时在来车方向右侧车道30米处设置栏杆,禁止车辆在此车道行驶,留给上高架的车辆行驶。2.在入口处去车方向100米右侧车道标双黄线,禁止车辆往左变道,并设置探头抓拍。3.入口前后各100米内限速60,并设置探头抓拍。这是个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真心希望苏州的交通能提高效率,敬上。
市公安局便民服务员
网友你好,城市快速路的设计功能主要是为了解决长距离出行,调整进出口的优先策略将严重影响快速路和与快速路连接的地面道路的通行秩序。目前高峰期城市快速路发生拥堵时,我市主要采取慢上快下的通行措施,同时我们在快速路分合流处设置信号灯交叉放行,设置实线禁止变更车道,并将辅助以电子警察违法抓拍。相信通过各方努力,我市城市快速路的通行效率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感谢您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若按楼主的建议实施,内环高架很可能会更加拥堵。因为到目前为止,交警部门所有的招术都是阻流之招,不管以前实施过的高峰限速也好、入口封闭、路桩隔离也罢,到现在出入口丶弯道划实线禁变道、加装监控测速等等,无一不是人为堵上添堵的堵招。解决或缓解内环高架拥堵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要解放思想,务实作为,敢于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一、取消内环电子测速,放宽最高限速;二、取消全部道路实线、缩短入口隔离桩;三、取消高封时段封闭入口,警辅人工导流;四、尽速提请市人大制定地方交管条例,严惩交通事故、车辆抛锚引起路堵的有责方,处以高额罚款和记分,以利于减少争先恐后轻易踫擦追尾事故的发生、督促司机加强车辆保养,降低对社会造成的路堵成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肇堵元凶,就是考虑如何用技术手段,查处龟速车,每次道路车速不畅,除了事故外,必定前方有乌龟车在笃悠悠逛马路,多半是在看手机,内环查龟速比测超速更有正面意义;六、高峰时段禁止外地车上内环;六、适时实施内环拥堵节点的道路改造,比如,太湖高架寒山桥西向南转西环,应增设一个出口提前分流。
说这么多不如一条最管用:你不开就不堵了
你说的这些用在中环比较实用,用在内环不适合。内环有先天的缺陷,出入口没有增设车道,中环出入口有增设两条车道,内环没有,导致上高架的车辆上来直接进入主道路,在主路右侧车道有车流的情况下,实际上上高架的车辆相当于是变道加塞,是完全乱掉的,所有必须把入口处前后各100米的主路右侧车道留给上高架车辆,待其速度提到60以上再允许其向左变道。
提倡绿色出行就不堵了,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车子太多了
只要对内环收费,每次5元,保证道路就空
那建内环的意义又是什么
内环车流能动就不错了,就别奢望提速60并入主道了。现在采取的办法都以阻流为主,拥堵点转移罢了。解决内环拥堵除了查处龟车丶遏制车祸丶取消入口隔离桩,改少车子积聚瓶颈效应外,别无它法。
车子不在多,主要是管理理应更不上,入口隔离桩让车流积聚就是典行的人为添堵之招。现在又画了不少直线禁止变道,加重了路堵,本来可以变道超越乌龟车,现在只能慢吞吞跟在后面熬过直线后再超车。整体流速又人为变慢了不少。特别是最近内环弯道,画直线禁变道,一点道理也没有,要说预防随意变道减少交通事故,显然没考虑内环车流速度的现状。
5元钱还不够路堵多烧的汽油费,更不够因迟到被扣的钱。想象出5元大家都不上高架,是不是太天真了?
你再妙的点子也解决不了问题,根本原因不是道路设计不合理,也不是路不够宽,而是车太多,我记得8年前我刚开车那会高架就不存在堵车,早晚高峰走友新高架都是一路飞驰,开90都嫌慢,高架还是那条高架,现在什么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要提建议我只想提一条,限行,但这是不现实的。
乌龟车和外地车比例确实高,限排量限牌照吧
说实话,中环各个出入口比内环高架混乱的多
嘘,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也不知道你们在做什么,但我知道你们在乎什么。
入口处要汇入的车辆车速20码左右,主车道右侧车道的车辆车速60码以上,多数车辆都会选择望中间车道变道,很少选择刹停,这样中间车道又受影响,几乎整个路都受影响,你就得把右侧车道留出来给上高架的车,一段路程内栏杆拦起来。
嫌5块钱少,高峰时段涨到50块,不就空了吗。如果没钱就不要上高架,开地面好了
关键在于龟速行驶,
提前变道,是主车道保持一定速度的情况下变道,假定是50码,那整个车流是流动的,而现在情况是停顿的。你让上来的车速度加到60码以后再汇入主车道,就不会出现现在这种逼停主车道车流的情况,不是吗?希望相关部门重视这件事情。高架道路如此这般大幅度降低了苏州的效率,与苏州一线城市的地位极不匹配,而且很快中环也会出现这种拥堵,然道不要研究出一个办法吗?
2018-9-10 17: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