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宁田螺养殖口碑推荐种螺放养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螺应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如土壤不适宜,则好先施放混合堆肥加以改良)。
螺是我国生长的一种淡水螺,属上等保健食品,田螺属软体动物,粗生易长,适宜于池塘、河边、沟边和水田生长。身体分为头部、足、内脏囊等3部分,头上长有口、眼、触角以及其他感觉器官。田螺具有清热降火的,是盛夏人们夜宵的美食,近几年,随着田螺天然产量日渐减少,田螺市场不断看好。田螺喜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鲜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田螺喜欢栖息在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中,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
(二)利润:1、当年收入:①饲养幼螺当年有效益。早稻插秧后7~15天放养6万只田母螺,到晚稻收割时已达到出售的规格,以成活率90%计算,共有5.4万只,平均每只重10g,共540kg。完全生态养殖6元/kg,共收入3240元。②稻谷667㎡增产10%,全年(两造)增产160kg,农、化肥节省70%,667㎡增收节支150元,合计收入3390元。
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保持30厘米左右。初的三至四个月成长快,以后逐渐缓慢,以至二年后则不再成长。因此,田螺在人工养殖期间要抓住时机,充分投饵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长成,这样螺肉大且柔软味美,为天然者所不及,产量也较高。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
炒制前准备调料:葱、姜、蒜、干辣椒、料酒、酱油、食盐、鸡精、十三香均适量准备,花椒(20粒)、大料(3~5瓣)香菜(可根据个人喜好准备),切葱花、姜片、蒜片、干辣椒段备炒,锅内放油烧至七成热,放入葱、姜、花椒、大料、辣椒香后改小火放入田螺后放入料酒炒匀、放入酱油(适当多放)、食盐(适当多放)、十三香(适当少放)改大火炒匀,后放入蒜片和鸡精翻炒均匀后加盖焖三分钟即可,出锅装盘后撒上香菜即可上桌(不立即食用的可腌制后在放香菜、立即食用会不太入味)。
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150只仔螺。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公斤-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泼洒生石灰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种螺可从集市选购也可自行采捕。每平方米放种螺100-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鱼。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投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
壳面绿褐色或黄褐色。亮口卵圆形,周围具黑色框边。外唇简单;内唇厚,遮盖脐孔。厣角质。栖息于湖泊、沟渠、池塘和稻田内。对干燥和寒冷适应力强,能将身体缩入壳内,用厣封闭壳口,缩入土内,待环境适宜时再爬出活动。中华圆田螺肉质厚实,营养丰富。据测定,中华圆田螺鲜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1.0%,脂肪为0.2%,无氮浸出物为20.1%,灰分为15.1%,钙为4.9%,磷为0.32%。田螺喜栖息于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也喜食人工饲料,如蔬果、菜叶、米糠、麦麸、豆粉(饼)和各种动物下脚料等。田螺耐寒而畏热,其生活的适宜温度为20~28℃,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即停止摄食、钻入泥土、草丛避寒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