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今日头条
进入了21世纪,咱们国家的电视剧迎来了一波爆发式增长。
这里边出了不少优质剧集,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有这么一部国产情景剧,当年的普及程度不亚于《家有儿女》。
每天中午看,能多下两碗饭。
这部由蔡明主演的《闲人马大姐》别说你没看过。
全剧280集,堪称国产第一长剧。
其中前一百集,由梁左、梁欢做编剧的归为《闲人马大姐》正传。
之后的则因剧情注水,被观众们戏称为烂尾后传。
2000年一开播,就受到了万千追捧,说是万人空巷都不算夸张。
毕竟讲的就是家长里短、邻里关系这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故事。
导演编剧狠狠地抓住了观众的痛点。
追剧的热潮在群众中间蔓延开来。
剧中的主要人物就是马大姐一家,老公王援朝,女儿王艾嘉。
别看三口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但战斗力很强。
人到中年的马大姐不幸沦为了90年代下岗大潮中的一员,“闲人”之名由此而来。
但性格“生猛”的马大姐丝毫没有向命运屈服的意思。
根据过生日那集,我们能大概推断出46岁的马大姐是1954年生人。
而老公王援朝的名字则来源于抗美援朝战争,也是50年代生人。
她曾和老公抱怨:年轻下乡插队,让十年乱世耽误了。
结婚生子,让你耽误了。现在开始国企改革,又让单位耽误了。
概括一下,马大姐基本上是被“耽误”的一生。
连她自己都感慨,真的耽误不起了,要不然这辈子就凉了。
平凡而不甘于平庸,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物设定。
很多观众一打开电视,就被眼前这位“新时代独立女性”打动了。
下岗后的马大姐为了找工作,自学计算机、会计。
虽然每天给家人做饭,但一有空就读书看报,不想让自己的灵魂被厨房禁锢。
她对生活的追求,让电视剧前的女观众陷入思考。
闲人马大姐成了二十一世纪女权主义的先行者。
女观众们纷纷解下围裙,放下了手里的炒锅,躺在沙发上追起剧来。
不像现在的情景剧,除了抄袭国外的段子,没别的本事。
《马大姐》之所以被老百姓喜爱,主要还是故事够硬,能让观众感觉如同亲历。
下岗之前,领导委派给马大姐一个棘手的任务。
让她按着名单,找这些同事谈话,安排下岗事宜。
为了完成任务,马大姐不断组织语言,练习话术。
因为这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还差点和同事打起来。
忍辱负重之下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务,结果最后一刻被告知,自己也下岗了。
不仅得罪了同事,自己还被过河拆桥,这种憋屈事,估计谁都遇到过。
编剧借助时代背景,把观众的情绪拿捏的死死的。
看着无奈的马大姐,观众没有一个不同情她的。
现在的这些剧真该好好学学,共情才是电视剧最有力的武器啊。
除了符合时代背景的故事,剧里的家庭琐碎更是直击观众的心扉。
下岗后的马大姐,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保姆,每日做饭洗碗洗衣服必不可少。
活干的最多,却始终无法成为一家之主。
稍微提高点音量,就会招致父女联盟的抵抗。
有一集马大姐照开家庭生活会,丈夫王援朝对她掌握财政大权颇有微词。
主张进行经济改革,争夺家里的话语权。
这次王援朝占了上风,居然敢正面硬刚,毕竟他现在看大门的工作能赚一千多块。
而马大姐下岗后只能靠兼职赚几百。
王援朝表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并让女儿站好队,搞清楚现在谁是真有钱,谁是假有钱。
这一无情的暴击,让遭受下岗打击的马大姐颜面扫地。
可她仍然倔强的说,这辈子就没服过软。
家人的斗嘴和喜剧效果让人捧腹。
但不少观众可能没有发现编剧的良苦用心。
自古以来,传统家庭里都是谁赚得多听谁的。
虽然是夫妻之间的玩笑,但却暗含了对传统家庭模式的挑战。
一个情景剧能拍成这样,你说牛不牛。
除了糟心的丈夫和女儿,亲戚之间的魔幻关系,也是触动观众情绪的一大利器。
王援朝曾经这样评价马大姐家的亲戚——没有一个好东西。
有一集连续三个亲戚来家里添堵。
邀请他们参加不怎么熟的舅老爷寿辰,还得买礼物远赴外地。
远房表姑的孩子来旅游,要求在她家蹭吃蹭喝。
表嫂家的妹妹来做生意,分分钟把马大姐当免费劳动力使唤。
虽然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但马大姐热情实在的性子,每次都会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观众和剧中父女俩一样,再怎么反对,也无能为力。
谁叫马大姐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善待“中国式亲戚”呢。
忙里忙外,到处操心,剧中的马大姐如同我们的亲妈一样。
为人热情,但既好笑,又好气。
《闲人马大姐》讲的都是婆婆妈妈的小事,但却让人感觉无比亲切。
毕竟真实的日常就是这样,生活也是因为这些小矛盾才显得丰富多彩。
如今这样的走心剧越来越少,都是谈恋爱的狗血剧。
艺术创作不能脱离群众,真希望还能出现像《马大姐》一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