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皇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中国是世界上大的能源消费国。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飙升,其能源系统结构也日渐复杂,将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建设可持续的能源系统。
西门子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包括:石油和天然气解决方案、火力发电技术、风能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电力传输和分配解决方案、高效用电、智能数据解决方案和电力服务等,并竭力帮助客户优化其能源业务,降低成本,使操作更高效、更安全。同时,西门子也努力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可靠性,降低废气排放。
在中国,西门子已在能源领域积累了超过140年的经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帮助中国实现一个可持续能源的未来。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从集中到分布式能源,我们提供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可持续能源系统的发展。
凭借先进的集成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我们还致力于使能源运营更高效、可持续和环保。
与此同时,伴随中国城市的迅猛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超高建筑。西门子凭借先进的能源管理和智能楼宇解决方案,实现更高的舒适性、安全性,并节约更多能源。
西门子2019财年(2017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第三季度,在可比基础上,排除汇率变动及业务组合的影响,新订单额同比增长21%,营收与去年同期持平。
得益于公司大额订单的增加,新订单额名义增长16%,达228亿欧元,而营收则主要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去年同期下降4%,为205亿欧元;订单出货比为1.11。
实体业务(industrialbusiness)利润额增长2%,达22亿欧元,利润率为10.7%;数字化工厂集团的杰出业绩表现及多个业务集团的业绩提升部分抵消了发电与天然气集团利润和盈利能力的大幅下降。
受到所得税率大幅提高的影响,净收益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为12亿欧元,而去年同期的业绩则受益于来自集中管理业务组合(centrallymanagedportfolioactivities)的积极影响;基本每股收益(eps)由去年同期的1.67欧元降至1.36欧元。
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飒(joekaeser)表示:我们的全球团队本季度表现卓越,尤其是订单额增长强劲,超出市场水平。面向未来,我们将积极迎接机遇、应对挑战。
集成gps功能用于定位和时间同步
扩展板通过modbusrtu连接其他传感器
西门子凭借全新软硬件扩大了simaticrtu3000c系列远程控制单元的用途:全新simaticrtu3031c(远程终端单元/rtu)集成gps功能,可将设定值与实际位置进行比较。这使其不仅适用于静态应用,如监测给排水行业中的分布式测量点,而且适用于需要定位功能的移动应用。譬如,这包括对浮动导航标志的位置监控或集装箱跟踪等。此外,西门子推出让用户可将多达八个额外的传感器连接到远程控制单元的扩展板。支持该产品系列的新固件也为用户带来诸多新功能,如连接到冗余控制中心和支持对过程值进行统计评估的新功能块等。
坚固耐用的紧凑型simaticrtu3000c远程控制单元是能源自给自足型低功耗单元,可在无外部供电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它们可采用冗余供电方式,如使用多达六个电池模块或太阳能电池板充电电池。它们还可以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使用,如-40c至+70c的温度下或在洪水中使用(ip68防护等级)。通过推出simaticrtu3031c,西门子壮大了产品阵容,新款rtu可连接gps天线并通过gps信号提供定位和时间同步功能。因此,用户可以监控诸如填充液位、液位和流量,以及远程甚至移动测量点的压力和温度等过程数据。rtu3031c具有集成的umts调制解调器,收集的数据会通过umts调制解调器以一种时间导向或事件导向的方式发送到控制中心。与rtu3000c系列中的所有远程控制单元一样,rtu3031c不仅支持通过远程控制协议(iec60870、dnp3、sinautst7和telecontrolbasic)连接到控制中心,还可用作数据记录器。此外,测得的所有过程值均可存储于内部存储器或sd卡,如有需要,可通过基于web的管理系统远程读取,或通过安全文件传输方式或电子邮件发送给指定伙伴。集成的输入和输出端口支持直接连接传感器。它是该产品系列中一一款提供被称为高速固态继电器端口的四个额外数字输出端口(dq),以及标准的四个模拟输入端口(ai)、数字输入端口(di)和四个dq的产品。
面向rtu3000c系列的全新扩展板支持通过modbusrtu连接八个额外的传感器。它可以与该产品系列的使用,如支持sitransfmmag8000,用于流量测量。这可使希望利用来自传感器的额外信息(如诊断信息)的不同行业的用户从中受益。
全新v3固件实现大量改进,如连接到支持冗余iec60870主站的控制中心、基于web的管理和用户管理的扩展、通过dnp3的wan连接,以及没有open的iec60870支持通过已由移动电话提供商加密的连接(专用apn)操作rtu3030c或rtu3031c,等等。此外,用户可以使用支持统计功能的新功能块、用于精确控制周期信号的脉冲序列输出以及模块操作状态管理(如安全关闭、重启等)。这还可以更快速地建立连接,确保实现加密连接。
2017年西门子楼宇科技专家会议在成功举办2017年7月17日
2017西门子楼宇科技集团专家会议于6月19-21日在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楼宇自控行业的近50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来自高等院校、设计院、终用户、系统集成商以及西门子伙伴。会上,专家们分享了楼宇科技应用经验,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来“创造完美空间”并且展望了楼宇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议气氛热烈,反响强烈。
西门子楼宇科技集团控制产品与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朱涛先生为会议致开幕词。他指出,“新产品”、“核心技术”及“变化的需求”是楼宇科技市场变革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而“数字化”是西门子楼宇科技总部为应对这些变化及要求提出的核心策略。为了实现“数字化”,控制产品与系统事业部将从不同层面部署产品和解决方案。他还表示,非常欢迎领域内的专家同西门子一道为楼宇科技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此次会议议题丰富、讨论深入,内容涉及传统楼控技术的深度应用、先进楼控技术的行业应用及西门子“智慧空间”解决方案等话题。西门子楼宇科技集团控制产品与系统事业部李琦先生介绍了西门子“智慧空间”解决方案的核心理念——在舒适和能源效率平衡的基础上自动实现完美空间,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同。来自终用户和伙伴的专家所介绍的“智慧空间”在酒店和办公楼的应用引起了其他专家的兴趣并且就他们关心的技术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会上另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是“空调水系统水力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案”,专家们比较了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并且一致认为在基于picv的水力平衡解决方案中不设计静态平衡阀是可行的。建筑能耗占世界总能源消耗的41%,如何通过楼宇自控节能控制策略来降低建筑能耗也是此次会议关注的焦点。专家们不仅列举出一系列节能策略还就西门子产品的相关应用进行了分享。
西门子新一代标准控制器rwg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过一年时间已经积累了一批创新的应用案例。在此次专家会上就有多位专家分享了rwg在地台风机、空调机组、冷热源群控等系统的创新应用,并就其应用特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整个专家会议研讨气氛积极热烈,各位专家均表示此次论坛是一个极好的交流机会,令大家受益匪浅。
西门子确立公司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加快业务增长、提高盈利能力和精简组织架构,面向长远未来,创造价值。公司愿景2020+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赋予公司各业务更大的自由度,在强大的西开展自主运营,使其更加专注于在各自市场的发展。这一战略还包括投资物联网集成服务、分布式能源管理和电动交通基础设施等新的增长领域,以加强公司的增长型业务。西门子已经是全球工业数字化领域的领导者。在这一领域的集中扩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增长型业务的发展。因此,公司实体业务的年均营收增长率和利润率预计将在中期增长两个百分点。相比营收,基本每股收益预计将在中期实现更快增速。
西门子于2014年发布2020公司愿景战略计划,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且实施速度和成果均超预期。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飒(joekaeser)表示:过去四年,我们团结奋进。今天,我们几乎所有业务的盈利能力都显着提升,客户满意度达到历史新高,我们的数字化工厂集团也成为工业数字化领域的市场领导者。
西门子与中国航发签署战略协议
双方将在数字化领域展开全面
推动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建立面向“工业4.0”的智慧研发和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西门子今天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发)在德国柏林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将在数字化制造领域展开全面。西门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lotharherrmann)与中国航发总经理李方勇代表双方出席了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提高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和测试水平,并在增材制造、复材加工、机器人、工业物联网等高新科技领域进行深入。在此基础上,双方将进一步探索基于数字化模型的系统工程、虚拟仿真、协同研发、车间信息系统,以及数字化双胞胎等先进技术的深入应用。此外,西门子将协助中国航发建立具备“工业4.0”水平的智慧研发和智能制造顶层规划、建设智慧院所与智能制造工厂示范试点,并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认证。
“西门子与中国航发面向数字化时代建立战略,将把双方历史悠久的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拓展到更广领域。我们期待双方继续精诚,共创价值。”西门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lotharherrmann)表示,“西门子将继续作为长期、可信赖的伙伴,与中国工业一道共同释放数字化的巨大潜力。”
中国航发总经理李方勇表示:“双方能够在行业技术和知识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基于德国深厚的智能制造基础,中国航发将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实践案例,为中德双方的技术探索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