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进藏路上最具特色的11座桥:谁是你心目中的第一桥?

2024-2-22 2:32:12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什么是“桥”?桥即为路。高原自然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险峻的高山,汹涌湍急的河流,这些因素使得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而一座“桥”却战胜了自然环境,天堑变通途,人们的才能与智慧因为“桥”而得到体现。
同时“桥”也是绝佳的观景平台,有桥的地方大多视野开阔。驾车或者行走在桥上,能够充分领略高原风景。前往高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见很多座桥,它们有的历经岁月洗礼,正在慢慢地离我们而去,被新的桥所替代。有的却正在到来的路上,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盘点进藏路上的11座最具特色的桥,哪一座是你最美好的回忆?
庙子坪大桥如果想通过317国道进藏,去往四姑娘山、色达等景点,就必须先驶入都汶高速。习惯了成都平原的一马平川,都汶高速却处处都是遮天蔽日的大山,让人感觉到画风突变。而紫坪铺水库就在你的必经之路上,一座庙子坪大桥,连接了水库的两端。
庙子坪岷江特大桥位于都汶高速公路,横架于紫坪水库之上,四面环山。山间很少放晴,雾蒙蒙的山间常常伴随着雾气。奔行在庙子坪大桥上,从桥上往下望去,水面上漂浮着云雾,湖中小岛朦朦胧胧,让人有一种置身于在仙界之中的漂浮感。
自驾驶过庙子坪大桥后,你就会感觉到周遭环境明显的变化,这也意味着你已经离开成都平原,真正的踏上了一段旅程。
泸定桥“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城的大渡河上。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从此泸定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
泸定桥不仅以悠久的历史、川藏交通的咽喉称著于世,泸定桥更以红军夺桥的业绩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而泸定桥也是走318国道进藏必去的景点之一。
飞夺泸定桥插画
新龙波日伸臂桥行走在藏区,你会偶遇不少独特的伸臂木梁桥。此种桥兴于元代,盛于清朝、民国、历史悠久,结构独特,蕴藏着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乐安乡境内,横跨雅砻江的波日桥。该桥建于元末明初,1844年重建,1933年之后多次进行维修,是目前保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主跨35.6m)的伸臂木梁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桥不用石灰、石条,不用一颗铁钉,也不用绳索捆扎,而是全部填充石块加重其桥墩自身重量,确保“大手臂”的支撑力度。造型粗犷古朴、地域特色浓郁蕴藏着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
据统计在阿坝州阿坝县境内,就有20多座保存完整的百年木制老桥--伸臂桥,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走一走。
怒江桥怒江大桥,可能是川藏线上外观最平平无奇的一座桥,网上存在的照片也不多。虽然长度仅几十米,但飞架于两山之间、横跨怒江,是川藏公路的咽喉。
虽然这条桥并不算宏伟,却是318国道的咽喉要道,因此桥附近一段属于军事管制区,有武警战士守卫,通过时车速也不能太快。在桥上及桥后的隧道都不能停车和拍照,这也是怒江大桥照片资料极少的原因。
这里陡峭、荒凉、自然灾害频发,被专家定义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然而这里却常年驻守着一群年轻的守桥兵。守桥兵默默地坚守,与连绵的崇山,荒芜的大地日夜为伴。百年间,关于这座桥,有太多的历史和英雄故事。
通麦特大桥“不到通麦非好汉”,在川藏线上有一个以“险”著称的地方,叫做通麦。通麦镇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境内中部。附近是帕隆藏布主干和易贡藏布的合流处,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涌入的印度洋热带水气迅速北上散开的起点带。
2000年4月的易贡特大山体滑坡,易贡湖水溃坝暴泄,原有的一座钢筋水泥浇筑的大桥被洪水吞没,川藏南线交通完全中断。当年6月,当地交通运输部门搭建起一座便桥,这就是现存的第一代桥。
第二代通麦大桥建于2000年12月,这是一座临时保通性双塔双跨悬索桥。这座桥出于安全考虑,限重20吨,车辆排队等着过桥的情况十分常见。而且一次仅限两部车同行,在桥上通行甚至能感觉桥身颤抖,令不少司机吓出一身冷汗。而在2013年和2015年此桥发生过严重故障,一度造成川藏南线交通中断。
去年4月,随着“通麦天险”改建工程完工,通麦特大桥正式进入第三代。
新建的通麦特大桥为单塔单跨钢桁架悬索桥,桥长256米,门式索塔,塔高59.5米,桥区平均海拔2000余米,冬季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0℃,施工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和工期压力极大。
以前走通麦天险,基本上需要四五个小时,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通过了。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波折,今天这座崭新的大桥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通麦天险”也随之成为历史。
通麦大桥祖孙三代合影
迫龙沟特大桥
当自驾离开通麦大桥,行驶20分钟,你就会到达迫龙沟特大桥。迫龙沟,其名令人生畏,实乃川藏线徒步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最近点。大桥主跨430米,主塔高约140米。位于西藏林芝波密地区通麦天险附近。
迫龙沟大桥为西藏自治区内最大的公路双塔斜拉桥,大桥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大桥全长743米。说起来,迫龙沟大桥和通麦大桥其实算一家。天堑变通途,这两座大桥功不可没。
雅鲁藏布江特大桥乘坐飞机入藏的驴友都有过这样一段记忆。当飞机缓缓下落,云雾缓缓消散的时候,透过飞机的窗户往高原上望去,是广阔的雅鲁藏布江。在上空盘旋,有那么一座桥,穿江而过,虽然这确实是一座宏伟的大桥,但在高空上来看,与广阔的雅鲁藏布江相比,这座桥就如同一条细细的、笔直的线。这座桥就是贡嘎的雅鲁藏布江特大桥,是贡嘎机场到拉萨市区的必经之路。
雅鲁藏布江特大桥,是目前横跨雅鲁藏布江的第一长桥。2003年4月开工建设,2005年8月通车。这座跨雅鲁藏布江的特大公路桥全长3797米,桥面宽12米。坐上开往拉萨市区的大巴车,行驶在大桥之上,打开车窗,你能感受到雅鲁藏布江的开阔,绿洲离你近在咫尺,远处的山虽有些荒凉,但却十分大气磅礴,顿时有点呼吸困难。
之后穿过嘎拉山隧道,沿着拉萨河,一路奔往拉萨市区,眼看布达拉宫近在咫尺。这座桥让人感受到了高原旅行的快意。
达孜大桥达孜桥位于西藏拉萨市东郊25km处,跨越拉萨河,为跨径500m的悬索桥。达孜桥由于一侧的塔架和鞍座设在山上,桥面长度仅415m。桥面宽4.5m,为单车道桥。中国跨径最大的浅加劲钢结构悬索吊桥。
达孜大桥的特色在于其华丽的外观,独特的造型和配色,在悬索上搭配以经幡的装饰使得其具有浓郁的藏式风格。达孜大桥不仅仅是桥,更成为拉萨河上一处独特的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达孜大桥历经岁月洗礼,已经限制通行。
墨脱藤网桥没有桥墩,更不需要木板!藤网桥是珞巴和门巴族独有的桥。分布于西藏珞渝、墨脱地区。用白藤编制而成。整个桥身为椭圆形长管,悬吊于两岸大树或木架上。桥底用粗大白藤并列固定,供人踩踏。桥的左右和上方也用藤条编成,可作扶手。
相传,墨脱的藤网桥始建于清朝,建造藤网桥时,首先要在崇山峻岭中花数月的时间采集长达数百米,能够跨越雅鲁藏布江的粗藤及能够搭建网状桥孔的细藤。
然后挑选有经验的射手用弓箭隔江相射,箭尾拖曳绳索,直到两绳在空中或江中相绞,然后轻轻地在宽阔而湍急的江面拖拽,到达另一岸。制作过程独特而复杂。
峡谷高温多湿,不免腐蚀坏损,桥上的藤子隔几年就要换一次。新换了藤子的桥安全性很好,但也有过人从藤网桥掉入江中的记录。建这么一座藤网桥要花费大量的省藤,由于资源消耗太大,省藤枯竭,藤网桥也慢慢的变得不再安全。所以现在去墨脱,你能看到的就只剩下被封存的遗址了,或许某一天就不复存在了。
樟木中尼友谊桥要问318国道的起点在哪里,都知道是在上海,但是318国道的终点在哪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桥位于318国道真正的终点,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这座中尼友谊桥便是318国道回不去的终点。
为什么说回不去,因为在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了举国震惊的8.4级大地震,樟木镇也受到了很大的波及,居民已经全部撤出。曾经每天入境尼泊尔高达2000余人次的边境口岸,现在除了少部分官兵驻守,已经无人居住,虽然已经快三年了,但是关于樟木重建的消息还是遥遥无期。
这对于想刷完318国道全程的驴友来说,可以说是一大遗憾。现在看到这座桥,就想到已经拆迁了的儿时旧家,回忆虽然很美好,但是终究是回不去了。每次提到这里,都令人感叹世事的无常。
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兴康特大桥是一座建设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带、复杂风场环境下的超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施工难度大,全桥长1411米,主桥长1100米,被称为“川藏第一桥”,预计于2018年建成贯通。
“兴康”,就是安定祥和、安居乐业、繁荣发展之意,兴康特大桥的建成,可以让雅康高速这条大动脉尽早搏动起来,加速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的对外开放及与外界的互通共赢,发展藏区经济社会。
兴康特大桥效果图
虽然看过那么多桥,但是却很难评价出一个“第一”。或许,对于“桥”来说,不存在所谓顶点。因为随着建造技术和工艺的进步,会出现更伟大的桥梁建筑作品。但是值得肯定的是,这些桥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我们的旅行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美好回忆。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依旧难以忘记当他们口中喊出的“通了!通了!”的时候,脸上洋溢的喜悦。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