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水稻种植国家,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但却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总产量高达2亿吨以上。但是,近年来,水稻早衰现象普遍发生,破坏灌浆,降低品质,导致水稻结实率低,空秕率高,成为了制约水稻增产的一大瓶颈。
眼下南方各省双季晚稻正处于拔节期,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的中稻正处于孕穗-抽穗期,黑龙江等省份水稻已经处于灌浆期甚至成熟期。
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尤其像湖南、安徽等省份,高温干旱,水稻叶尖开始出现发黄、焦枯等早衰症状,将严重影响后期灌浆,导致籽粒不饱满,减产幅度可达25%以上,给稻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水稻成熟时,籽粒中的内容物有 70% 以上是来源于抽穗后形成的光合产物。因此,据理论推算, 水稻叶片每推迟1天衰老, 可使水稻增产2%。所以,保护茎叶,延缓茎叶的衰老,是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
今天我们从水稻早衰的症状特征(时间、特征、类型、衡量标准)、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3个方面对水稻早衰现象进行分析,希望对种植水稻的农民朋友们有帮助。
一、水稻早衰的症状特征、类型、衡量标准水稻早衰是在抽穗后到成熟期间呈现茎叶黄化、枯萎、未老先衰,致使籽粒充实不良、瘪谷增多而减产的现象。
早衰特征:在乳熟期甚至抽穗期,叶片开始自下而上衰枯,叶绿素急剧下降,病株叶色最初呈橘黄色或棕色,以后逐渐枯黄,叶尖灰白枯死,叶薄而弯曲,软绵无力,远看一片枯焦。同时,茎秆失绿变软,削弱了功能叶片的光合量,减少了灌浆物质来源,以致稻穗后半部灌浆不饱满,瘪粒增多,千粒重显著下降,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早衰类型:早衰有生理性早衰和病理性早衰两种。生理性早衰主要由水稻生长环境不良和品种自身特性所引起 ;病理性早衰主要由纹枯病、稻瘟病、小粒菌核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引起。
早衰的衡量标准 :
水稻乳熟期剑叶叶绿素含量下降到定型期的80%时,则就可认定为早衰。生产上,乳熟期出现剑叶枯黄或叶尖枯死即视为早衰。
二、水稻早衰的原因引起水稻出现早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育后期叶片内积累的营养物质转运快,根系衰弱,肥水管理不当,叶片出现早衰;密度过大造成严重郁闭,植株上倒4叶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影响根系活力,稻根早衰,失去养根保叶的功能,顶部3片功能叶的光合作用被削弱,提早枯黄;品种、气温以及栽培措施不当,都会造成水稻早衰。
1、品种因素(早熟,矮秆,叶片薄的品种容易早衰)
品种间的抗逆力是有差异的,凡是植株上部叶片较厚,通气组织较发达,后期根系活动力强的品种,通常不易早衰;一般矮秆品种上位叶较薄,叶厚递增速度小,叶内水分产生不平衡状态,容易失水早衰。因此,凡通气组织比较发达和后期根系活力强的品种抗逆性均较强。
2、 栽培因素 (土壤、水分、施肥等)
在栽培措施上,如栽植密度大,个体植株生育细弱,加之品种叶片较薄,根系衰弱、氮肥施用量过多,而磷钾及微肥相对供应不足、长期进行淹灌、不落干通气、收获前断水过早,肥料脱力,使得稻株叶片内氮素含量降低,削弱稻株生长活力,影响根系活性,造成上部叶片早衰枯黄,提前衰老。
2.1 土壤因素
①水稻田地势低洼,长期淹水,处于烂泥状态,土壤中有害的还原物质如硫化氢、乳酸、丁酸及过量的二价铁离子等积聚,危害根系的生理机能,降低了根系的活力,严重时发生黑根 ,甚至根腐;
②土壤瘠瘦,缺乏养分元素,耕层浅,肥力低,满足不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等,都易发生水稻早衰。
③翻耕质量不好,尤其是地边地角,年年不能进行翻耕的地方,耕作层浅,土质板结,通透性差,使水稻根系发育不良。
2.2 施肥不当
①前中期施肥过多,特别偏施氮肥,促使植株徒长,叶片披垂,田间荫蔽,提早封行,降低了后期植株下层叶片光合效能,阻碍了根的正常生长,减弱了根系吸收营养的能力,从而加速衰老。
②肥料不足,由于叶片内氮素含量下降,生长势削弱,导致叶片提早衰老。例如:施肥总量较充足,而后期穗肥明显不足;加上施肥方法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不高,造成后期缺肥型早衰。
2.3 管水不当
①断水过早,使地上植株组织严重失水,造成土壤干涸,根系萎蔫,吸水骤减,氮、磷肥吸收不足,光合机能停滞,光合产物运转受阻,植株营养体生长得不到养分补充,使植株早衰。有些地方为适应机收,将断水时间提早10天甚至10天以上,严重地影响了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输送,从而出现早衰现象。
②灌水过深,可造成土壤严重缺氧,抑制根系生长,甚至腐烂发黑,叶片吸收不到根系的养分,从而引起早衰。
3、气候因素
①高温热风:中稻出穗-灌浆期,遇到“火南风”高温危害,温度连续5天高于30℃以上,则千粒重下降0.5g,结实率下降2%左右,这是因为高温造成根系早衰,叶片功能下降,叶绿素含量降低,缩短了光合作用产物的接纳期,使成熟期缩短,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一旦气温高于35℃不仅千粒重下降,而且空粒数也大幅度增多。
②低温寒潮:在双季晚稻抽穗灌浆期,当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23℃,最低气温低于20℃时,植株代谢能力将大幅降低,同化物质的生成和转移速度减慢,丧失根、茎吸收、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功能,使处于灌浆期的稻株,迅速衰枯,呈现变色而早衰。
4、病虫害因素
病理性早衰主要由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小粒菌核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引起。胡麻叶斑病发生的田块一定会发生早衰。当然,水稻早衰往往不是某一个因素,而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3、水稻防早衰的栽培对策3.1 合理选择品种
合理选择品种,是防止早衰的一项重要措施。据观察,早熟矮秆的籼稻品种,容易发生早衰现象,而中、迟熟品种早衰现象较少。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合理选用和搭配一些根系活力强、上部叶片较厚、通气组织较发达、结实良好、抗逆性和生活力强的中、迟熟矮秆品种。
3.2 改良土壤、合理密植
这是防止水稻早衰的基础。对于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要开沟排渍,降低地下水位,清除田间的有毒物质;对于土质黏重、通透性差的田块,后期应采取干干湿湿的灌水方法,防止后期断水过早。以上两类土壤均可通过增施优质农家肥,提倡种植绿肥、稻草还田、留高茬等方式,进行培肥改良,从而提高地力,并根据土壤地力,科学合理地安排种植密度,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防止早衰,提高产量。
3.3 加强水肥管理,薄水灌溉,适时露田
水稻生产期间长期淹灌和后期断水过早,直接影响水稻的根系生长,易引起早衰 。实行薄水灌溉、适时露田。每次灌水的田面水层在20mm以下,每次灌水后都让其自然落干露田,连续淹灌超过5天就落干露田。尤其是水稻生长后期,要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增强根系的活力,养根保叶。要防止中期灌水过深,后期断水过早。通过好气灌溉达到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根系发达、病虫危害轻之效果。尤其是纹枯病少,且水稻后期叶青秆挺,稻脚清爽。同时,增强了水稻抗逆性和抗早衰的能力。
3.4 科学确定播期,避开抽穗灌浆期高温低温危害
在早稻生产上,通常先播迟熟种,后播早熟种。这样早熟种可避免“小满寒”,迟熟种又因早播早熟,有效避免了7月下旬后高温逼熟的为害;
一晚品种的播期安排也要确保抽穗灌浆期,不受“火南风”的为害;
二晚迟熟品种应在5月底6月初播种,中熟品种可在6月中旬播种,这样才能避免“寒露风”为害。
在实际生产中,处于抽穗灌浆期的水稻,一旦遭遇持续高温和气温骤降的不良天气,应采取遇高温灌深水降温,遇低温灌深水保温的措施。在温高温热风条件下日灌深水,能改善田间小气候,使稻株群体间气温下降1~3℃,穗部温度降低1.0~1.5℃,要实行日灌夜排;在低温到来前夜灌深水6cm,可提高穗部温度1~2℃,但要采取夜灌日排。切忌长期深灌,造成缺氧烂根早衰。
3.5 科学施肥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缺乏营养元素会引起早衰,要避免偏施氮肥出现贪青、晚熟,影响结实、出现倒伏导致早衰,水稻穗期出现叶片发黄可补施粒肥(追速效氮肥)每亩用尿素6斤,氯化钾15斤,特别是保肥差的田块一定要追施穗粒肥;
在水稻抽穗10%、50%和80%时,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00-200克+流体硼20毫升,兑水20公斤喷施,能延缓功能叶衰老、增强光合能力、促进开花结实,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3.6 病虫害防治
当前稻飞虱在湖南发生较为严重;稻纵卷叶螟、细条病在江苏、安徽等地出现偏重发生;二化螟在江西、湖南年年偏重发生;建议在破口前5-7天、齐穗期防治2次。
水稻生长中后期选用药剂,防稻飞虱宜用烯啶·吡蚜酮、吡蚜酮+仲丁威等,防病可选用肟菌酯·戊唑醇、氟环唑·稻瘟灵等复配制剂,稻纵卷叶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等,二化螟选用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等。要注意穗期不能过量使用三唑酮、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抽穗扬花期发生细菌性条斑病不宜选用王铜、氢氧化铜等无机铜制剂,可用噻菌铜、春雷·噻唑锌等。
4、讨论
水稻早衰表现为叶片光合能力下降,是水稻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生理障碍,致使水稻产量降低。防止水稻早衰要贯穿生产全过程,一是喷施叶面肥作为粒肥,保持土壤有一定的养分供给能力;二是要抽穗后干湿交替灌溉,保证土壤的通气性,保持根系有较高的活力和吸水吸肥能力。
防止水稻早衰的同时,要防止水稻贪青。在水稻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而增加密度、增施氮肥,但密度过大、施氮过多,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大、叶片含氮率过高,出现水稻贪青、结实率下降,甚至倒伏而减产。
反之,为防水稻贪青而少施肥料,尤其是中后期不追肥,结果水稻出现早衰,达不到高产之效果。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地根据土壤地力、供肥能力、水稻品种等综合因素合理密植和科学的肥水管理,到防止水稻早衰的目的。
农资通原创,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