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8v8kra)水下检查是诊断水下混凝土缺陷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制定各种处理方案的前提。水下检查最初主要通过潜水员在水下的探摸及观察,对水中情况的掌握完全取决于潜水员本人,测量数据精度低;水下录像技术的出现,使得潜水员可以携带装有照明灯、电缆的水下摄像机进行水下检查,并将检查的情况通过电缆传送到地面上的监视器,使得无法进行潜水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水下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目前水下摄像系统精度非常高,可以辨别毫米级的裂缝。但这些方法都需要由潜水员来完成,不仅潜水员的劳动强度大,同时还受到潜水深度的制约。
水下处理工程中也经常遇到植筋问题,采用一般的锚固剂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水下树脂锚固剂是专门为水下植筋而开发的产品,在水中与混凝土及钢筋粘结牢固,具有粘结力强、锚固力可靠、耐久性好等特点,已被多项工程使用。根据施工条件和特点,分卷式和挤压式两种,可满足不同条件下的施工需求。水溶性聚氨酯化学灌浆材料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堵水材料,首先它遇水后先乳化分散,同时水又作为它的固化剂最终使其固结,其固结体是一种具有较好延伸性的弹性体,能适应活动缝的变形,同时材料本身还具有遇水膨胀的性能,其水膨胀性可以调节, 可大于’,因此它同时具有“弹性止水和“以水止水双重功效,是一种理想的活动裂缝处理材料。当用于水下裂缝或结构缝灌浆处理时,为保证灌浆效果,一般常采用双组份*+化学灌浆材料,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对材料固化的影响,保证固结体的质量。该材料曾在丹江口水电站水下水平缝灌浆处理、新安江大坝伸缩缝水下灌浆处理以及三峡、龙羊峡等数以百计工程的伸缩缝、裂缝的防渗堵漏中得到应用。
水下管道维修技术及典型案例 针对具体的海底管道损伤形式,可以采取管卡堵漏、复合材料补强、管段更换(停产更换或不停产更换)三种主要手段。根据不同作业水深,又可分为潜水修复技术和rov修复技术。在特定情况下还需要借助于常压干式舱、高压干式舱等特殊手段来建立实施平台。管段更换修复方案 渤西外输天然气管道是12〃单层配重管道,2008年1月由于船舶起锚造成管道破损。由于破损较为严重,管线暂停运行。根据潜水员的水下调查结果,破损面积较大,且裂口极不规整,不具备安装封堵管卡和安装补强套件条件,最终采用水下湿式更换管段修复方案。
(zi8v8kra)水的散射造成影像清晰度降低,造成影像模糊不清晰的原因较多,但主要原因是水的透明度低,水中微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颗粒含量高。在这种浑浊的水中拍摄时,由于这些微小颗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使得无论是水下照相或是水下摄像,拍摄的影像效果都像是“雾里看花”一样,模糊不清。从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来看,这一问题目前还难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实际水下拍摄时,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方法加以改善。
选择透明度高的水域或时机拍摄。通常,水下摄像的作业水域是无法由作业人员自由选择的,但在有些情况下,比如附近有透明度高的水域、影像质量要求较高时,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将作业对象转移到水质好的水域进行拍摄。此外,即便是在同一水域,随着潮汐、水流、天气等变化,水的透明度也会发生变化,作业人员只要注意观察、积累经验,选择透明度相对较高的时机进行作业,就会改善拍摄效果。
采用近距离拍摄。在相同的拍摄条件下,水下摄像机离被摄物体的拍摄距离越近,光在水中的传输过程受到水的散射作用就越小,拍摄的影像也就越清晰。因此,在水下摄像作业时,只要能满足拍摄要求,拍摄距离是越近越好。
根据经验,通常水下的拍摄距离应不超过水的透明度的1/2-1/3。水的透明度可以采用圆盘法进行粗略地测算。但在采用近距离拍摄时应注意一点,实际的最小拍摄距离不应小于摄像镜头的最近拍摄距离,否则也会由于无法聚焦而造成影像模糊。
使用专用的浑水水下摄像机或浑水摄像辅助装置。这种摄像机或装置是在摄像机的镜头前安装一个耐压或非耐压的摄像罩,罩内封闭空腔内的介质为空气或清水。这样,就使光线从被摄物体到镜头的传输过程中,在浑水中的路径缩短,从而减小了水的散射作用,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但由于这种摄像罩的长度有限,因此只有在较近距离拍摄时,其改善效果才明显。
水下照明采用斜侧光而不要用顺光。在同样的拍摄条件下,光源不同的照射方向对影像的清晰度有一定的影响。当光源的照射方向与镜头的拍摄方向为同向(即顺光)时,镜头前的水中颗粒对影像清晰度影响较大;当光源的照射方向与镜头的拍摄方向成30度至60度夹角(即斜侧光)时,影像的清晰度会较好些。因此,在水下照明时,应使照明灯离开摄像机一段距离,形成斜侧光照明。水下拍摄过程中,防止将水搅浑。特别是在水底拍摄时,潜水员移动位置或打脚蹼,很容易将水搅浑而影响拍摄效果,这一点在拍摄前应特别注意。通常在水底拍摄,潜水员一般不要穿脚蹼,可以穿工作鞋。当有水流时,潜水员应采用顶流或侧流的方向拍摄。
(zi8v8kra)水下作业时如何给正确处理水下湍流水下作业往往要深入一些起伏不定,暗流涌动的大江大河当中。在水下作业时遇到突发性水下湍流时,潜水员的处置方法往往关系到其是否能够逃生成功。下面教大家正确处理水下湍流的方法:及时求救。浮水成功后应立即向岸边潜水员呼救出水。浮水。潜水员判断受到流水冲击或湍流流速不大的情况下,应立即放弃工作浮水,通常情况下,水下暗流的影响只是一个面,潜水员浮水后可避免与湍流处于同一纬度。反向回泳。发生突发性水流后,潜水员应立即反方向用力踩水,从而获得与湍流相反的力量。注意流速越大时,踩水速度也应越快。
抓紧救生绳。当处于水下作业状态的潜水员潜水作业时遇到突发性水下湍流, 正确处置方法是抓紧缠绕在身体上的救生绳。并用力反复摇曳,告知水上人员水下发生状况。同时可防止水下流动冲击自身,造成被湍流卷走的状况发生。潜水员还可通过在水下找寻遮挡物物的方法帮助自身抵抗水流。
导管安装 导管应采用直径为25-30cm的钢管,底节长度应不小于4m,中间节2~3m。配2~3节0.5~1.5m的短管,作为调整节。导管内壁应光滑、圆顺、无明显凹凸,内径一致、其偏差不大于+(-)2mm,接口严密。导管使用前进行试拼和水密性试验,拼接时导管底面应均匀放置枕木,按自下而上顺序编号和标示尺度。导管内部注水,并利用空压机进行打压,压力为孔底静水压力的1.5倍。打压的同时检查导管有无漏水点。如有漏水点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尽快处理。并上报监理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导管组装后轴线偏差,不超过钻孔深的0.5%并不大于10cm。下放过程中保持导管位置居中,轴线顺直,逐步沉放,防止卡挂钢筋笼和碰撞孔壁。导管长度按孔深和工作平台高度决定。导管安装后,其底部距孔底有30cm~50cm的距离。水下混凝土灌注 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应检查沉渣厚度,同时对孔内泥浆进行循环。沉渣厚度应满足不大于10cm。如沉渣厚度超出规范要求,则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对泥浆进行检测,孔内排出泥浆手摸无2~3mm颗粒,泥浆比重不大于1.1,含砂率小于2%,粘度17~20s;确保泥浆性能指标符合规范要求。上报监理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混凝土的首盘量计算 灌注水下混凝土采用内径为0.25m的钢性导管。钢筋笼安放完成后,及时拼装吊装导管,导管下口距孔底约0.3m左右。灌注工作应连续进行,经常用测绳探测钻孔内混凝土高度,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导管埋深控制在2~6m范围内,采用吊车提升导管。灌注速度宜缓,减少混凝土对钢筋笼的冲击。当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一定深度后,适当提升导管,使钢筋骨架在导管下口有一定埋深。采用泵送砼,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及和易性,一个孔桩做1组混凝土试件,并根据混凝土灌注情况,随机进行混凝土坍落度检查。
施工中尽量减少拆除导管时间,灌注混凝土工作连续进行,并在拌制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搅拌机能力,应能满足桩孔在规定时间内灌注完毕。灌注时间不得长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时间。若估计灌注时间长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时间,则就掺入缓凝剂,保证全孔混凝土在首批混凝土初凝前灌完。混凝土灌注快达到设计高程时,计算好末盘混凝土数量。灌注的桩顶标高应比设计高出一定多余部分接桩前必须凿除,残余桩头应无松散层。孔桩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单位对孔桩进行超声波检测或抽芯检测,经检测无断桩、夹渣、缩径等现象,各项检测合格后可进行承台施工。
浇筑水下混凝土一般采用水下直导管法施工,它是施工中极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在施工初期就应彻底的清除。水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的事故有管塞卡堵、堵管、接头渗漏、导管提空、埋管、浇筑串孔等。提前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导管塞卡堵原因分析:个别管节受损变形大、管节间橡皮垫圈凸出于内壁或管内残留混凝土渣未清除干净;导管塞的形状或制作材料不当。圆柱形、木制、钢材等硬质材料制作的导管容易卡堵;开始浇筑时未先浇筑砂浆或砂浆中含有碎石也有可能造成卡堵事故。
预防措施:下管前对各节导管认真检查,有条件的做落球试验;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材料,如橡胶空心球塞等做导管塞。开始浇筑时先灌注适量的砂浆。处理方法:如果刚开始浇筑即发生导管阻塞,可判断为球塞卡堵,应及时提升导管,上下来回缓慢升降,如仍不下料应立即拆除导管,然后重新下管浇筑。埋管原因分析:浇筑时间长,先期浇筑的混凝土流动性变差,影响后期浇筑混凝土的流动和扩散;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较小,和易性差,在导管内结成块;导致堵塞;混凝土拌和物在拌制过程中有超径石子,或混凝土拌和站、运输车内的大结块;在下料过程中因进料口把关不严,进入导管形成堵塞;混凝土初浇时,导管下口距孔底太近,空内泥浆郁积厚,导管塞排不出导管形成堵塞。
预防措施:先期浇筑的混凝土适宜加缓凝剂,延缓初凝时间;导管底口距离孔底的高度要适当,一般在0.3m,不能超出0.5m;过低则混凝土排出不畅通;过高不容易满足地一次下料导管埋深要求,甚至造成初灌未封底;浇筑时料斗要严格把管,防止超径石子,团块进入导管;清孔时保证泥浆性能良好;防止清孔后孔底余郁积厚度大,同时也能防止浇筑混凝土面泥浆压力大,增加混凝土下料阻力,影响混凝土扩散;组织好各个环节,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zi8v8kra)水下混凝土拌和物应符合下列规定:水下灌注的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其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坍落度宜采用160~220mm,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60kg,水泥标号不宜低于425号。使用早强型的水泥必须有缓凝措施。当气温高于30°c时, 无论使用早强型或非早强型水泥,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混凝土采取缓凝措施。细骨料宜选用级配良好的中至粗砂,砂率一般控制在40%~50%。粗骨料宜选用卵石或碎石,其粒径不得大于40mm,有条件时可采用二级配; 导管的结构和使用符合下列要求: 导管壁厚不宜小于3mm,直径宜为200~250mm, 直径制作偏差不得超过2mm,宜采用无缝钢管制作。
导管的分节长度一般为2~4m,底管长度不宜小于4m,底部应焊设加强箍,两管之间可用法兰或丝扣连接。为避免提升导管时法兰挂住钢筋笼,可设置锥形护罩,或采用加焊三角形加劲板等有效措施。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试压,试压压力一般为0.6~1mpa, 并要试验混凝土隔水球塞是否能通过。使用丝扣连续的导管,应注意使用、运输和堆放中不得碰撞导管连接口的螺纹或压坏管口。导管在每次灌注混凝土使用完毕后,应立即冲冼干争,及时在导管连接口的螺纹涂油防绣。
灌注水下混凝土应遵守下列规定: 开始灌注时,预制混凝土隔水球塞吊放的位置应临近水面,导管底端到孔底的距离应为0.5m,排塞后不得将导管插回孔底。开灌前储料斗内必须有足以将导管的底端一次性埋入水下混凝土中0.8m以上深度的混凝土储存 随着混凝土的上升,要适当提升和拆卸导管,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面以下一般宜保持2~4m,不宜大于6m和不得小于1m, 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在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有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填写好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表。
水下混凝土灌注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因此灌注前应有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辅助设施,一旦发生机具故障或停电、停水及发生导管堵塞、进水等事故,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并同时做好记录。提升导管时应避免碰挂钢筋笼。当混凝土面接近钢筋笼底时,应严格控制导管的埋管不要过深, 当混凝土面上升到钢筋笼内3~4m再提升导管,使导管底高于钢筋笼底端,以防钢筋笼上浮。应控制 一次混凝土的灌注量,不使桩顶超高或偏低过多,一般应控制在设计桩顶标高以上约0.8m。灌注桩身混凝土时,每条桩的留置试块不得少于一组(三件)。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隔水球塞按规定尺寸严格制作。每次设置隔水球塞时,必须试验一下是否能顺利通过导管。不合格的隔水球塞不得使用。灌注过程中拆卸下来的导管要及时冲清内壁,以防导管内壁残留的水泥砂浆凝结后,会妨碍隔水球塞顺利通过。要切实保证 次灌注时足以将导管的底端一次性埋入水下混凝土中0.8m以上的深度。储料斗中的混凝土储量必须保证足够。 次灌注时需多少混凝土量,要认真计算。以免出现差错。
灌注时要随时测量混凝土上升情况。拆卸导管前,要仔细测量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认真计算需拆卸多少节导管,严防导管拆卸过多,把导管端提出混凝土面。每灌注一斗混凝土,宜把导管提动一下,并按规定适时拆卸导管,以防导管埋入混凝土时间过长和埋入深度超过规定,造成埋管事故。当导管堵塞而混凝土尚未初凝时,应按下列方法处理: 用钻机的起重设备,吊起一节钢轨或其它重物在导管内冲击,把堵塞的混凝土冲开,或迅速提出导管,用高压水冲通导管,重新下隔水球塞灌注。灌注时,当隔水球塞冲出导管后,应将导管继续下降,直至导管不能再插入时,然后再少许提升导管,继续灌注混凝土,这样,新灌注的混凝土能与原灌注的混凝土结合良好。
广东顺龙水下工程有限公司
qq: 324139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