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壳鱼作为一种外来的鱼种,近几年在我国是非常受欢迎的。虽然比较受欢迎的是泰国等地进口的笋壳鱼,但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现在也有一定的笋壳鱼养殖面积。但是笋壳鱼因为与其它鱼类不太一样,所以在养殖时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那么具体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养殖笋壳鱼的前景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在养殖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各种疾病就是最常见的。疾病会不同程度的危害笋壳鱼的生长,严重影响养殖效益。那么发生疾病该怎么办?如何防治?
笋壳鱼养殖注意事项1、养殖面积
笋壳鱼是一种喜欢成群活动的鱼类,单独游动的现象是比较少的。主要在池塘边与饵料台附近成群,池塘中间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在养殖的时候,要根据笋壳鱼的成群习性及分布范围来合理控制好养殖面积。每个池塘的面积保持在400平左右即可。最好是规划成长条形的,然后沿着池塘周围不好饵料台,既便于笋壳鱼的进食,我们也能够很好的观察其进食情况。
2、合理运种
笋壳鱼的鳞片是比较特殊的,以倒刺的形状分布。正因为鳞片的特殊,所以在运输笋壳鱼鱼种的时候,极易导致笋壳鱼表皮被划伤而死亡。所以我们在运输鱼种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注意,如果是长途运输的话,那么最好是保证规格小,长度控制在2.2厘米以下。这个阶段的笋壳鱼鳞片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在运输时要根据鳞片的特点合理调整运输规格,提高其成活率。
3、合理投喂
笋壳鱼是肉食鱼类,不管是野生还是养殖,都有着互相残杀的现象。经常会大吃小,导致数量原来越少,主要出现在鱼种阶段,这也是导致笋壳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在养殖时一定要合理投喂,保证满足笋壳鱼对饵料的需求,减少大吃小的现象。每天投喂三次左右,做好分池饲养工作,将同等规格的笋壳鱼放在一起饲养。从根本上解决大吃小的问题,提高养殖效益。
4、水质管理
笋壳鱼是底层生活的鱼类,在养殖时,水质透明度不宜过高,对笋壳鱼的休息及生长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笋壳鱼的底栖行为会因为人工养殖而有所变化,如果是网箱养殖的话,因为水位低,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底栖行为。在鱼苗阶段的时候,底栖行为也不是非常明显,在鱼种阶段则会逐渐加深。所以我们在养殖的时候,如果透明度越大的话,那么对鱼的生长影响也就会大。因此我们要保证水体的肥力,改变笋壳鱼的单一栖息性,提高产量。
笋壳鱼疾病防治技巧1、水质管理
在池塘等养殖环境养殖笋壳鱼时,导致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水质过差所导致的。笋壳鱼对水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做好水质管理工作是提高笋壳鱼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在准备池塘的时候,首先要清除底部的淤泥,降低各种气体的含量,将ph值控制在7.5左右,使用强氯精等药剂对池塘进行消毒。在灌水后再在池塘内泼洒硫酸铜等消灭藻类植物,抑制蓝藻水华的生长,防止过多释放毒素,导致笋壳鱼死亡。最后要保持后50厘米左右的透明度,然后准备好增氧机等设备,定期换水,保证水质。
2、寄生虫病
①发病特性
在养殖笋壳鱼时,最常见的疾病便是寄生虫病了,以锚头蚤为例。锚头蚤会寄生在鱼鳍、鱼鳃下,捞起病鱼能够明显的看到。在发病初期的时候没有太明显的症状,但是寄生虫会啃咬鱼表皮,导致感染各种体表性疾病。中后期病部出现肿胀、化脓等各种现象,最后导致病鱼死亡。如果没有及时作出处理或者是杀虫不当的,虽然不会立马导致死亡,但是死亡持续时间长,对养殖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
②如何防治
笋壳鱼的耐药能力是非常强的,在使用高出标准一倍药物的时候都不会对笋壳鱼造成危害。所以防治寄生虫的时候,各类杀虫剂都能够用。不过因为笋壳鱼是一种底层鱼,所以我们要根据水质来控制好杀虫剂的用量,最好是保证池水处于流水状态。第一次使用后,间隔大约一周左右再次使用。要保持周期性,长期杀虫,才能够明显的达到杀虫效果。
3、体表性疾病
笋壳鱼的鳞片是以倒刺状存在的,在捕捉运输的时候,笋壳鱼之间极易互相摩擦,导致表面受伤,感染引发疾病。这也是导致笋壳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在进行养殖场所转移且大规格鱼种放养的时候,首先要对受伤的鱼的伤口进行消毒工作。使用高锰酸钾等溶液浸泡一小时左右,然后放在消毒水中暂养大约40小时左右。每天都要更换一次水,保证充足的溶氧量,在表皮伤口逐渐愈合后才可放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