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间,前后有二三十路诸侯在中原地区争霸。经过多年混战,先是有曹操占据了中原地区,随后是孙策、孙权在江东雄踞一方。赤壁之战过后,刘备立足于荆州,并得到了益州之地。夷陵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正式形成。历史,就此进入了三国时代。
但几十年后,天下局势再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公元263年,魏国上将邓艾率兵二千偷渡阴平,于绵竹斩杀诸葛瑾,一路长驱直入来到了成都城下。蜀主刘禅无奈,只好自缚双手请降,蜀汉政权就此宣告福覆灭。
三年之后(公元266年),司马氏独掌朝中大权,魏帝曹奂只好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占据半壁江山的曹魏政权,也被晋国吞并。公元280年,司马炎整顿了中原各地,开始向东吴发动进攻。由于东吴末帝孙皓残暴不仁,导致群臣离心离德。所以晋国大军只花了四个多月,便将东吴灭掉。至此,三家归晋,天下终归司马氏。
说到这,有细心的读者或许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东吴的实力一直最弱,为何是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要知道,曹魏政权占据天下半壁江山,实力最为雄厚;而蜀汉政权在巅峰时,更是正面击败过曹魏。可即便如此,东吴每当出于劣势之时,总能以弱胜强,就连存在的时间,都是最长的。那么东吴立国,到底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吴大帝孙权励精图治东吴能发展起来,虽说离不开孙策的打拼,但孙权的功劳的确要比孙策更大一些。众所周知,孙氏基业由孙坚开始发展起来的。但好景不长,孙坚创业未半,便死在了荆州。其长子孙策继任以后,仅用了四年功夫,便统一了江东地区。但真正让孙氏集团发展成一个政权的,还是孙权。
孙权有几个优点,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第一,孙权知人善用,不问出身。受《三国演义》中正统思想的观念影响,不少读者总会觉得江东群臣不过是一群鼠辈。事实上,江东是人才辈出之地。文臣方面,有张昭、虞翻等一流谋士。而孙权以弱冠之姿便能在江东站稳脚跟,靠的便是张昭的权谋之术。而武将方面,更有程普、甘宁等十二虎臣。至于江东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更是名垂青史的杰出统帅。由此可见,孙权善于发掘和任用人才。
第二,孙权善于纳谏,礼贤下士。孙权的权谋也很高明,他总能在适当的时机,笼络到手下对他的效忠。例如陆逊,陆氏本来和孙策有仇,但在孙权的拉拢之下,陆逊反而成为了江东政权中的擎天柱。还有如甘宁、潘睿等人,也都对孙权感恩戴德。
第三,孙权还非常的节俭,即便他称帝以后,也一直住在原来破旧的寝宫之中。孙权以身作则,令群臣争相效仿。所以东吴在建国初期,一直便有着很好的作风。
东吴政权内部的优点不过可惜的是,孙权在晚年时期却昏聩无能,最终导致再他死后,东吴迅速走下了下坡路。言归正传,东吴能成为三国之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还与它自身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关系。众所周知,江东位于长江以南,而东吴手中由掌握着荆州的大部分力量。正因如此,江东政权在建立之处,便掌握着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是长江天堑。自古以来,曾有不少小国家都依靠长江,作为自己势力的天然屏障。除了东吴以外,还有隋朝时期的后唐,乃至后来的东晋、南宋,甚至国民党政权等。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长江宛如一道巨大的鸿沟,令不少英雄都望洋兴叹。即便是晋国后来进攻东吴,也是同时派了几路大军,甚至从昔日蜀国的地界进入。
其次,江东位于长江的东南地区,这里早早便结束了战乱时代,率先进入了休养生息的时代。不仅如此,江南还是鱼米之乡,这里的钱粮物资都非常丰富。关羽在镇守荆州之时,因为孙刘联盟,还经常向江东索要粮食。由此可见,江东政权还真是财大气粗。在此情形之下,江东的基础实力,自然是不容小觑。外部环境优渥,而东吴内部的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平稳发展的。
魏蜀两国的内部隐患同魏蜀两国相比,吴国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便是政治形势。江东自孙策掌权以来,一直奉行的便是与江东士族共同管理的策略。包括孙权在位时期,陆逊便是吴郡四大家族中的陆氏领袖。因此在东吴建国后的前中期,其内部形式还是一片祥和的。
而反观蜀国,则是有不少的问题。诸葛亮掌权之后,喜欢任人唯亲。自古巴蜀多才俊,可惜诸葛亮对益州本地的士族集团一直抱有警惕之心。所以诸葛亮提拔和重用的臣子,也大多都是出身荆州的官员。这样一来,益州本土的士族自然会感到很不满。后来邓艾伐蜀,这一派系的大臣们便曾经力主投降。另外,诸葛亮和姜维的常年北伐,也致使蜀国落到了穷兵黩武、人才凋零的境地。
而魏国虽然最为强大,其实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众所周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引起了很多汉臣的不满。而再曹操、曹丕掌权期间,曹魏集团内部也总有不少世家某图造反。再加上曹操有擅杀名士的习惯,所以看似平静的魏国内部,其实早已经是风起云涌了。
另外,魏国是北方霸主,也肩负着镇守北疆,以防止外族入侵的重任。而司马懿在掌权之后,便利用了曹魏政权内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渗透自己的势力,最终让司马家成为了魏国的实际领导者。所以时机成熟以后,曹操昔日所做的种种努力,倒是为司马懿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