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近期,“新民晚报”刊登《沪语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文章。上海专家们聚焦沪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多言多语,开放包容”,上海市教科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硏究中心副主任张日培说:“最根本的在于根据不同的场合的需求,自如地选择估用不同语言或方言”。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民钢认为,语言资源是地方戏曲,民歌民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托,一旦失去方言这个载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笔者完全赞同二位学者的看法。沪方言确实是吴方言的一部分,实情是吴方言和沪方言情况基本相同,都需要传承,请相关部门大力关注。
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国际语言文化组织(ilco)于巴黎发布了包括数百种国际濒危语言的列表,确认了吴语(国际语言代码 iso 639-3 wuu)为严重濒危语言。根据方言调查的结果显示,江浙沪地区的当地语言传承不容乐观。同时以普通话作为母语的人比例比较高,且集中在低年龄。上海在线报道,沪中小学生中仅三成会讲上海话。据杭州电视台的调查,杭州市小学生会讲杭州话的不足两成。据《今日看点》报道,在苏州的调查中,受学校过度推普的影响,70%苏州中小学生已不再使用吴语交流。这就意味着吴语存在着严重的传承断层。笔者认为,如吴语消失,用吴语的昆曲、评弹、越剧、沪剧、锡剧和苏剧等会衰弱乃至消失。诸多吴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会流失乃至消失。这是可怕的后果。
“扬子晚报”2015年9月16日刊登《公务员上班讲方言,小心被“扣分”》报道。报道说,江苏在全国首推“普通话监测”,要给公务员、老师,记者说“普通话“打分”。上班如讲方言要扣分!推广普通话理所当然,这有利于各地的语言交流和沟通。然而过度的举措却不一定有利于工作。如果公务员公办时,来办事情的民众年纪大、文化低只会方言,且听不大懂普通话。怎办?如果记者采访的对象也只会方言,怎办?笔者赞同张先生“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如公务员和记者遇到不会讲方言的老人,应该讲方言,不宜打官腔”。刘教授说:“没有上海方言的保护,通用语言就会变成一枝独秀的孤家寡人。”刘教授说:“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上海话是当下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笔者完全赞同刘教授的高见,推广普通话和保护吴方言的二个重要方面,请有关方充分重视,期望吴方言这不可再生的资源能得到保护传承。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但对学龄前儿童不宜,对他们唯一适宜的是都他们用自己家乡的方言讲话。为之,我市全部幼儿园应立即停止用普通话和孩童讲话,所有幼儿园老师都必须用苏州话和孩子交流并进行学龄前的教育。只有当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汉语拼音后,才能学习普通话。这样小孩子既会讲苏州话,又会慢慢学会汉语以拼音为标准的正确的普通话。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弘扬发展,吴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吴方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吴语一定要保护,要传承。 苏州生
2018-7-10 17: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