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秋游是学校的基本活动,让孩子走出课堂投身大自然或了解历史文化,拓宽孩子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但后来开始用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社会实践活动”,那也行。可现在弄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要将所有材料通过平台报备,这也行,信息化管理嘛,但是,材料一次次不通过。说必须是“研学之旅”,那也行。可是还是没通过。说内容不行。
于是我想问到底该做成什么样?已经去过的学校活动您能说他们是怎么做的嘛?即使说那样做了教育局去监管了吗?
不如干脆您就说1.能不能去.不去更好。2.能去哪。那所有学校都只去那里不就得了。
市教育局便民服务员
尊敬的网友,您好!春游秋游是口语俗称,教育部门规范的名称向来就是春季社会实践活动、秋季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是根据《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由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有计划组织安排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旨在增强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课程的有效实施,尤其强调课程内容和安全措施。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2017年《苏州市教育局等11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组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苏教政宣〔2017〕6号),对社会实践的实施再次进行了明确规定。苏州市教育局每年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就社会实践的课程和安全要求做部署,要求每一所学校高度重视、规范实施,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命安全负责。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安全方案的报备审核是苏州教育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规范,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推进,这个制度只会越来越严格。其中就有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备,要按照要求提供课程方案,要提供安全预案、保险清单、车辆合格资质相关资料等,杜绝任何随意性、无序性和危险性。这些规范要求久已有之,和新推出的信息化平台无关,平台是为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记录服务的,但同时也让报备手续更便捷了,学校方案更加透明了,资料查询更加有据了。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越来越显著,方案设计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活动的组织体现学校管理水平,目前大多数学校都能做到一次性审核通过!个别学校如果报备审核出现不通过的,要根据审核反馈的理由认真对照,及时整改到位,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工作。
现在基本都是去游乐场所,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踏青,几乎没有!
已解决,谢谢!无须回复了。学到了很多!
一块很大的蛋糕
2018-11-9 07: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