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有5人(全部女生)称常熟理工的大学生到汽车北站做志愿者,当时我看到很高兴,恰逢全国文明城市检查,志愿者进站开展志愿服务十分欢迎;她们的志愿活动是这样的:5名志愿然后进站后向服务台借用志愿者帽子(其中一名办理签到),到长途厅站立一排叫车站一名工作人员拍照,后坐在候车厅坐椅上弄手机约五分多种,5人不见了,听车站人讲,大学生进站一直这样,拍了个照就要走的。前后不超十分钟。
我想这种志愿活动有什么意思,所作所为是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的吗,而且常熟理工作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学府,出来志愿活动是这样的吗?
这种志愿活动怎么能受人欢迎。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形象。社会需要实实在在的志愿者。
建议学院引起重视,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志愿活动,加强志愿活动监督,为城市文明添砖加瓦,为大学生争光,为学院争光。
常熟市便民服务员
“日日”网友,您好:
根据您反映的情况,经与常熟理工学院联系,现答复如下:
根据文中反映的情况,常熟理工学院团委(志愿者活动主管部门)通过排查核实,确实有学生多次前往汽车北站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描述内容基本属实,对于我校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深表歉意,对当事人积极关心我校发展、对此事及时提醒表示由衷的感谢!
经过进一步了解,前往汽车北站开展“社会服务”,是部分大学生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以小分队的形式自行前往,并非校团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
学校团委组织的校地互动的“志愿服务”,都要求与实践基地(或单位)事先沟通,确定服务时间、服务人数、服务项目等内容,由负责人对接后,统一组织前往,并要求身穿印有“公益青年——常熟理工学院团委”字样的红色马甲工作服,表明身份,开展志愿服务。服务结束,需要基地(或单位)提供书面的认定,包括服务时长、服务内容和服务评价等,返校后团委根据书面认定,给予义工学时。目前,校地合作的“志愿服务”绝大部分都已进行“项目化管理”,例如:常熟义警理工大队,常熟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团,常熟市外事服务团等,均与基地保持很好的合作关系,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好评。
您反映的情况,暴露了学校部分大学生对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开展服务社会的活动流于形式,课程管理者对学生实践真实性核查不严等诸多问题。
学校将召集相关部门、学院、课程负责人,共同解决好这些问题,从组织、管理、认定等多个层面把好关口,对参与实践教学的大学生从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做好教育引导,切实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常熟”建设得更美好!欢迎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指导监督。
感谢您的关注。
2017-9-25 09: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