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支持3号线命名为新郭站

2024-1-19 9:15:27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这次的命名对地铁命名来说是一个突破,1号线的命名大部分都是路名和商业地址名而饱受诟病,如苏州乐园站,现在拆迁,面临不得已的改名。2号线,4号线就取得很大的进步,像山塘街,石湖莫舍这些人文地名很受欢迎。沧浪新城命名为一个地铁站名显然不如新郭来得合适,这次我要给这些专家为4号线的地铁命名点个赞,因为充分挖掘了苏州的文化和底蕴,4号线站名的命名也将成为苏州地铁网络的一个景点。不知发出这个帖子,下面会有多少喷子过来喷,但是我是绝对支持新郭站的!再说北京的住在公主坟附近的居民也没有像这些个激烈的反对!
苏州轨道交通公司便民服务员 网友您好,您对3号线站名方案的意见我们会认真进行整理归档,并统一报苏州市交通运输局。感谢您对苏州轨道交通的关注与支持。
原来1号线苏州乐园站要改成狮子山了?
支持支持,最好快点开通才是硬道理。
发帖反对凶的几个都是买世贸的房子的吧?
其实有支持有反对本来很正常,但是用新郭这个名字太土来反对就很没文化了
新郭对现代人有严重的误判,我亲戚家是郭巷的,他们那里有郭新路。
我悬空八只脚,也支持新郭为地铁站。那天乘4号线去同里,中间报友联站,感觉好温馨好亲切,那是老苏州抹不去时儿时记忆。
现代人?多现代?新郭路和郭新路差那么远还会搞错的话是自己路痴
沧浪新城改名为新郭,似乎也有一点不确切,新郭核心位置在越城桥东越城遗址,渔家村的东头,现在石湖景区北已建成而未营业的既叫渔家村,又叫新郭老街景点。以前运河上有座新郭桥,行人可以来往新郭与沧浪新城,现拆而未建。 建议以公交站同名为好,前范村(中医院南)。
苏州地铁站都是以村命名,但不加村字的。而且那个站离中医院也有点远了
不过木渎、同里地铁站都离木渎古镇、同里古镇蛮远的
和上口不上口也有关系,同样是故名,“麻田里”就很好听,但“新郭”就差点。
范村韵事 提起范村,很多人可能认为它只是某一个小村庄,因为这个名字的乡土气息太浓郁了,和那些叫赵庄、张营、李寨的乡村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本文所谈的范村,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而是南宋时期苏州一个著名的风雅之地,这一切都来源于范成大。在有宋三百年间,苏州人做到参知政事高位的人,一为北宋的范仲淹(谥文正),另一个就是南宋的范成大(谥文穆)。这位范文穆公曾经出使金国而不辱使命,数次出任地方官也不遗余力地兴利除弊,政绩颇著。但范成大后世留下的高名和他的政治影响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卓越的文学成就,而这些文学成就不少是在他归隐故乡苏州之后取得的。而范村,正是他最重要的创作基地之一。 晚年的范成大,结庐于石湖之畔,号石湖居士,世以范石湖相称,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隐居于石湖的范成大更象一个地道的隐士,放歌于吴山越溪之间,与伫立在上方山之巅的清瘦的枷楞塔为伴,此时,他不再是一个在政坛上声名赫赫的参知政事,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隐士了。在此,他写下了《田园四时杂兴六十首》等名作,也正是这些突出的成就,才使他得以与尤袤、杨万里、陆游一起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隐士之外,他更象一个园丁,因为他把许多精力放在了范村的经营上。
范村之名,并非因范成大姓范而得,而是得名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范成大所编的《吴郡志》卷四十《仙事》记载,唐代乾符年间,苏州人胡六子一行航海迷路,漂流到一个风景优美的海岛上,这里不仅鸟语花香,而且人人以礼相待,问之方知此处名为范村,居民都是战国时越大夫范蠡的后代,首领为已经得道长生的范蠡,胡六子一行后在范村人的资助下顺利回到故土。该传说和东晋大隐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出一辙,范村也可以说是桃花源的代名词,范成大把范村作为自己小园的名字,一方面是追慕自己同姓的先辈范蠡,另一方面也寄托了自己的隐居之思。 范村的修建,是因为石湖别墅稍远,不能日日往返,所以范成大就在城居之南,买下了王氏旧舍七十楹,拆除后建为范村,从此,范成大就悉心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新郭村和前范村打起来了。看来这里的历史很多,或许政府当初都没有选择留下,就是因为谁也不服谁。还是叫沧浪新城吧,至少叫沧浪新城的时候,没有人出来叫着反对。
一些历史上曾经出现,但是现在苏州行政版图上已经消失的地名,它们的存在形式就应该是一条路、一座桥、一个公园、一幢建筑,这样它安详的躺在原来属于它的地方,让当地人的记忆有延续。非得用在现代人使用的交通工具上,让大家没有方向感,就完美体现了历史文化底蕴了?
恢复一些没有影响力的老地名,反而造成该站点片区知名度的降低。因为苏州现在是一个包容的大城市,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的基数还要大,一个陌生的地名吸引力肯定没有一个现在社会正使用的地名。这个事情,起名字的专家考虑过吗?3号线原来姑苏区唯一站点“沧浪新城”在改名为“新郭”。沧浪新城有中医院、有立达、有第一实小、二实小,难道去这些地方的人都知道新郭在哪里?
叫苏州城得了。
一个站名留下一段历史,钱棨连中三元的千古佳话,人民路上三元坊是也。本人六十年前受读于苏高中,碑坊自幼未见,路名归入人民路,但苏高中这个位置的公交站解放以来一直称三元坊。苏中学子也一直認为自己是三元坊人。
古城区的三元坊这个地方和沧浪新城这样的类似开发区一样的能类比吗? 你都说了解放后一直叫三元坊,那认同感应该是一致的。 我们沧浪新城这里10年多年都没有叫过新郭了,小朋友都成长起来了。

2018-1-12 22:55:05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